作家专栏新媒体寻路

W3C邀请专家,中文排版需求编辑。EPUB 3电子书格式专家。从2010年起推动各领域的数位出版转型。

电子书与数位阅读的比例

发表时间:2016-06-14 点阅:4990

上周文化部办了场出版业的政绩发表座谈会,当时正在准备杂志公会的课程,所以仅知道这回事,但实在去不了。从后来的报导中可以读出相当重的火药味??像是这一句

电子书协会理事长俞国定以「受害人」身分发表感言,说自己五年前因为听说「五年后所有的书都会变成电子书」而投入数位出版业,感受是「传统出版的营收变少,做电子书的也没赚到钱,读者阅读的乐趣还在,但阅读和消费的模式变了」

这句「五年后所有的书都会变成电子书」,应该是针对何飞鹏来的。要是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在Hami书城还啥场合上说的。这句话对于这一行的人来说,是一剂强心针。但是问题是:总不能以强心针来维持生命。

我没有太在意,但在隔天的课堂上,我被问到了类似的问题,而不得不去找个答案。

每次无论上课或者演讲,一旦谈到数位阅读这件事时,我都会先问:「你知道Internet与Web的差别吗?」在我进这一行以前,也是一样分不清楚。在台湾谈到Internet时,最常用的词汇是「网路」,谈到网状连结的Network时,偶尔会换用「网络」,像是Social Network。但是只有在明指某个Website时,才会用「网站」。Web=WWW=Worldwide Web在常用的语汇中,似乎不存在。

谈数位内容时,两者分不清楚会犯极大的误会。例如PTT这个BBS,它属于Internet,但是直到Disp BBS这样的Web阅读器把它带到Web的世界得以被分享、连结之前,是彼此共存但分隔的两个世界

如果分不清楚这样的关系,做数位内容时,非常容易走进死胡同里。

例如将杂志做成App,App这玩意儿透过Internet,在数位载具上被购买、阅读,但是就像是BBS与Web的关系一样,彼此共存但分隔。你可以在Web上分享这个App的下载连结、做广告等等,但App的内容——除非已经有了Web相对应的镜射——不然与Web的关系实在不大。

而电子书——就以EPUB来说——里头就是HTML与CSS这些和网页一样的东西,但是被打包成可独立存在的包装后,透过各种管道递送(无论下载或者线上看),也一样与Web没有关系。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实际的状况。

「五年后所有的书都会变成电子书」这件事情的确没有发生。但若换成「五年后(几乎)所有的阅读行为都在数位脉络下发生」,就显然对多了。要是再缩减一点「五年后(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在Web上被看到」,大概没什么人能否认。

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在白板上画了像这样的一张图:

 

数位内容阅读的改变

这代表了什么?最上面可能是二十年前那个Web泡沫前的时代,人们对于Web内容的阅读量少,主要消息来源还是来自报纸、杂志、书籍这些印刷媒介,而且两者之间没有交集。也因为这没有交集,在出版上所看到的最大突破就是把Internet上(台湾的话,BBS胜过Web)的小说、文章拿来出成纸书。

中间那张是现在的状况,人们绝大多数的「阅读」时间都花在Web内容上。这里头还包括一些早已抹去边界的媒体,像是报纸,近乎全文都同步在Web上刊载。但杂志、书籍,阅读量越来越少的同时,数位化后的电子书、电子杂志,也没有和Web内容连结在一起。这里可能绿色的区块划大了些,真正要看比例的话,应该只是一条线的宽度。

下面是理想的状况,左侧是包装化、固定的媒体形式,右侧是单一的、流动的媒体形式。有些内容可以包装化变成电子书(或杂志),而印刷内容也透过数位化与Web接轨。

但重要的是:要怎么接得起来?

现在的电子书店就算用尽了力气,在整个Internet里头还是被隔绝的存在,以Web方式提供书籍资料、购买页面、试读版本,连结、分享部分内容??但还在实验期,且越成熟的环境越能做这项实验。

看来很未来、也俱有挑战性,但我觉得我们还没到这一阶段。

回到电子书上头,我们缺了什么?

一、电子书需要如书的体验,以及价值感。

我跨入数位出版这一行后,以过去跑线记者的态度阅读各种新闻、报导,整理各方的资讯。但到了现在,我几乎不想参加任何高峰会、座谈。一来,你发现都只是嚼舌地重复那些你已经知道消息里的概念——还不是真正做过、错过的真知灼见;二来,谈的都是虚无缥缈的生意模式、趋势等等,似乎没有人知道自己做得有多糟、也不知道读者到底要什么。

书是极好的媒介,不需教你怎么读,拿起来就会翻页;人们会自己理解章节标题段落;在纸面上编辑可以任意设计??电子书现阶段也很难拥有与书一样的表现性。电子书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流通。你可以马上购买取得、阅读;电子书不会绝版、不需等待补货。

但是读者不希望自己买到的电子书是呈现远远逊于纸书的劣质品(例如Hami等这些糟糕电子书店的烂EPUB),或者是不方便在载具上阅读的复制品(如PDF)。

对于高层来说,这些都是最下端工程师负责的小事。但我相信,Steve Jobs在意、Jeff Bezos在意,Kobo的人也都在意。

当然不需要做到极致,像iBooks那样;但要让读者愿意付费(可能较少)来购买具有书该有品质的电子书,这应该是最基础的底线。

二、需要对付费墙再做挑战

如果把电子书当作Internet上的付费内容,你会发现我们在Web的付费墙(Paywall)上,几乎从未做过挑战。

仔细一查找,几乎都是国外的案例:NYTimes对于收费的起起伏伏、Time集团的种种努力??日本各新闻社做了什么。无论如何,他们都挑战过了。但在台湾最常听到的是:「人们不会对网路(又是网路!)内容付钱。」于是你没看到哪几家试了、失败了、改变做法再来。

Paywall也许不算重要的因素,但在「Web→Paywall→Premium Content」的概念下,转化成「Web→Pay→Ebook」的路径,的确是快多了。也会认知到付费所接受的是服务与方便。假设内容为王,而读者想要见王,他会愿意付钱给能带他马上见到那位王的引路人。

三、尝试让电子书与Web接轨

当我2011年到日本参加书展时,我觉得我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共同研究制作技术、尝试个人出版的可能性??但很快的,恼人的电子书制作问题已经被放在一边,供需平衡让产业链得以建立。然后现在讨论的是:如何在Web的世界里行销电子书、有哪些可用的工具、该有怎么样的服务??我觉得我被留在前段了。

这个问题可能一下子被突破,当iBooks store与Kobo登岸后,因有需求而有供给,然后产业链被催生出来。但在这些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架构好之前,任何电子书的行销,都如同白日梦一样虚幻。

但总得去做。

这五年改变剧烈,然而,我们似乎没有想出问题在哪里、并且去解决。只在各种做法上不停地模仿国外曾有的做法。或者真是该停下来,好好思索一番。

 

原文刊载于201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