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纸飞机的故事生活

我确信这世界是由故事所组成,故事就是我的生活--我在生活里找故事,在故事里找生活。申惠丰,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助理教授、《纸飞机生活志》总监。

三百年前的台湾美景(一)

发表时间:2016-07-15 点阅:1800

让我们试着想像,莫约三百年前,台湾才刚入清朝版图,这个位于中原大陆东边的大岛屿,尽管已设置了一府三县,也有了秩官与武备,但整体而言,仍保持着相当原始的状态。

 

在当时,一府三县的城郭尚未筑起,衙署也只具备简单的规模,台地汉、「番」杂处,民情风俗迥异于中原大陆,也由于教育未兴,对这些来自帝国的「文明人」而言,台湾的住民尽是不知礼义缺乏教化的粗人,更遑论那些被称为「雕题黑齿之种」的原住民,在这些文人眼中更是「与我人异者」;整体而言,当时的台湾在这些游宦文人的眼中,就是一个蛮荒地区,待在这里,对他们而言就是种折磨。

 

因此,这些风雅的文人们需要一些精神的慰藉,他们需要一些「文化」,一些能够让自己超脱世俗的「想像」,于是「台湾八景」与「台湾八景诗」就这样被创造出来。当然这不是「台湾八景」与「台湾八景诗」诞生的唯一理由,毕竟八景的择定与八景诗的创作,在中国已是一种文化传统,因此,台湾八景与八景诗的出现,与这些来自中原的文人将八景的概念带入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

 

台湾八景诗首次出现在高拱干所编纂的《台湾府志‧艺文志》中,除了高拱干自己写了一组台湾八景诗外,还收录了齐体物、王宗善、王璋以及林庆旺等四人所创作的台湾八景诗。这里的「台湾八景」指的是台湾府八景,景点分布于全岛,因此也被称为「大八景」,这八景分别是台湾府治内的「澄台观海」与「斐亭听涛」,台湾县治内的「鹿耳春潮」与「西屿落霞」,凤山县治内的「安平晚渡」与「沙鲲渔火」,以及诸罗县治内的「东溟晓日」与「鸡笼积雪」。

 

有「大八景」自然就有「小八景」;所谓的「小八景」指的就是县级或厅级的八景,例如「台湾县八景」、「凤山县八景」以及「诸罗县八景」等等,而随着台湾不断的开发,行政区域的划分也越来越精致,县厅级的八景也越来越多,诸如「彰化县」、「恒春县」、「新竹县」等较为中后期才设置的县治,都择有地方八景,也都有相关的八景诗作,可以说,八景诗的创作也成了台湾的传统之一。根据统计,有清一代共有115位作者写下了532首台湾八景诗,就单一题材类型的诗作而言,这样的数量可谓惊人。

 

谈「台湾八景诗」就不能不提起高拱乾,因为他开「台湾八景诗」的先河,除此之外,位于台厦兵备道衙署内的「澄台」与「斐亭」,就是高拱干一手建立的,也因此才有了「澄台观海」与「斐亭听涛」两景。

 

高拱干建「澄台」,自然有着附庸风雅的意味在,因为台榭的建造,可以让文人「舒啸消忧、书云揽物」,而台厦道衙署附近除了市集与扰攘的人群外,见不著什么山光美景,因此高拱干于衙署后造了一个小亭子,并以竹子环绕之,因此命名为「斐亭」,并在「斐亭」左侧建了一座约一丈高的楼台,命名为「澄台」,当他与客登台远望时,可以「不为俗累、不为物蔽,散怀澄虑,尽释其绝域栖迟之叹。」

 

走出台厦道署,往安平的方向走去,便可望见台江内海。黄昏时候的台江,晚霞与水上烟波相互辉映,平静且辽阔的海面,满是归帆的渔船,这是高拱干笔下「渔樵争去路,总是画图情」的「安平晚渡」。这里的「安平」指的是当时凤山县辖内安平镇中的安平镇港,在这古渡口附近,有一个现今我们仍旧十分熟悉的建筑物,即是荷兰人所建的「热兰遮城」,今日我们都称它为「安平古堡」,只是现在,若我们站在与当时高拱干眺望台江美景相同的位置,视线所及之处,将只是一块普通湿地,因为台江内海在道光期间就已呈现淤塞状态,今昔景色唯一相同之处,大概就只有美丽的夕照,而那烟波淼淼、渔樵争路的景象,早已不复见,现在的我们很难想像,三百年前,这里曾是一座可停泊千艘以上船只的天然良港。

 

「台江内海」是由「七鲲身」所围成的内湾,这七座沙丘岛屿连结了安平与台湾本岛;「七鲲身」乃是横亘于海上的七座巨大如山的沙丘,根据文献记载,这七座沙丘上皆长有杂木,因此一眼望去,可见到沙丘上染著青翠的颜色,之所以将这七座沙丘称之为「鲲身」,乃是因为这七座沙丘像是七只巨鲸在海面上戏浪而得名。

 

由于「七鲲身」有着辽阔的浅滩,对渔民而言,是一个从事近海渔业的好地方,因此,当夜色降临,便可看到渔民们人手一盏渔灯,在沙鲲上进行捕鱼的活动,形成一幅诗人笔下「海岸沙如雪,渔灯夜若星」的美景,由是「沙鲲渔火」便被风雅的文人选为台湾八景中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