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原乡」的尴尬处境:第一届陆生来台代表胡俊锋的台湾留学经验谈

发表时间:2017-12-15 点阅:16632

我对于胡俊锋这个名字的印象,起因于《台湾,你可以更赞》这本书,当时正值刚开放陆生来台,身为第一届陆生的胡俊锋以亲身经历,做了一番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文化上、生活上的比较,也正好赶上《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那样的话题潮流。犹记得当时负责这本书的编辑泰宏用了毛泽东的人像比个大拇指的「赞」,kuso满分,让同身为编辑的我获得不少启发和刺激,觉得这封面真是太有创意了呀!这次见到胡俊锋本人,他表示其实大陆比较不能理解《台湾,你可以更赞》的封面,而更偏爱《台湾不是我的家──陆生在台认同冲击》的设计──其实光从封面这件事,也隐隐点出台湾和大陆之间品味的不同,更深入一点或许可说是文化上的歧异。

 


●《台湾,你可以更赞》封面,当时还获得《新周刊》周可的推荐。封面十分地kuso

 

又爱又恨的台湾情结,促进《台湾不是我的家》的写作契机
我问起胡俊锋本人,第一本《台湾,你可以更赞》感觉是青年学子比较两岸文化、生活的异同,仔细看还是比较表面的东西;但为何2014年就出版了《台湾不是我的家──陆生在台认同冲击》这样学术、沉重,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东西。他表示,第一本《台湾,你可以更赞》的确是比较软调性,一开始是针对两岸的差异性书写了文章,拿给包括马来西亚、缅甸、大陆的同学看之后很有共鸣,只是没人写出来罢了!随着自己待在台湾日久,发现自己对台湾的感觉是很复杂的:爱恨交织、既爱又恨,在和大陆朋友在一起,忍不住就会抱怨台湾的社会问题;但因为台湾朋友又对自己那样好,良心上过不去。胡俊锋想研究自己那样莫名的情绪从哪来?加上曾在北投做社区服务,访问了不少老兵,每位老兵都有自己的故事,境遇竟和陆生有些儿相似──也就是「原乡」和「异乡」认同的拉扯,胡俊锋日后的硕士论文遂以《台湾不是我的家──陆生在台认同冲击》为题,并得到台大心理学研究所教授黄光国的全力支持。

 


●《台湾不是我的家》探讨陆生的认同问题,议题较为深沉,但看过之后,对于陆生们心理状况俾能有所理解

 

胡俊锋来台湾就学总共待了四年多,我问他觉得这段期间,台湾社会看待陆生的氛围有何改变?他说,刚来的时候,蛮多人反对陆生来台的,甚至学校的学生会竞选也以赶出陆生作为竞选主题,但后来转向了,开始有学生关心陆生就学的权益。有趣的是,胡俊锋表示自己两个要好的朋友也在他感化下,跑去大陆念书了,两位朋友刚开始很不适应,但终于可以理解胡俊锋当初只身在台的复杂感受。

 

「陆生」身分,一涉及到中国,就带着政治色彩
胡俊锋分享刚来2011年台湾的时候,很向往台湾的自由,当时正值总统大选,他积极地参与各种蓝蓝绿绿的竞选场合,跟着摇旗、呐喊,他说:「非常地有感染力!」陆生之间,甚至还举办了总统票选的小投票呢!但这样自由的氛围,对应到陆生在台的尴尬处境,他表示能理解陆生在台的议题涉及到政治、涉及到中国,就很容易被贴标签──之前人在大陆对政治是没有敏感性(小编按:其实台湾人不也是,往往是因为离开熟悉的国土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把心底层、关心政治的那面挖掘出来),但来台湾后,才发现政治和社会被拆开,陆生像是旗子,很多政策就是因为「政治」因素让陆生无法再往前。以前胡俊锋和同学在作文化保育时,但从没想过把自己当成旗子,但到台湾没得选择,不得不,「陆生」这个身份在台湾本身就带有政治色彩。

 

回大陆后的工作现况
现在回到大陆的胡俊锋在深圳从事房地产相关工作,他说,深圳是个很年轻的城市,步调很快,没有「生活」可言,所以他这次飞「回」台湾五天,就是要享受生活,特别是台湾的美食──大陆的餐厅只要煮得不难吃,基本上都可以生存,不太讲究烹调。也因为深圳「年轻」,较少老年人,房地产公司的设计师在设计住宅时,也很少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公共空间的需要,这时候胡俊锋就会发挥以往参加社区营造社团的经验、努力说服公司的设计师,以维持住宅的生活品质。听到这里,我觉得胡俊锋本人真是太酷,跟我想像中只求「向上」的大陆人有点儿不一样,非常有人文关怀的呀!

 


●胡俊锋被小记者要求跟书籍拍照

 

后记:胡俊锋是我见过的大陆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显得朝气、活泼,也非常风趣。他表示,给自己立下个目标,一年起码要「回来」台湾一次,过过生活;而编辑伊庭也私下向我表示,胡俊锋的个性是挺适合在台湾生存的──那就期待胡俊锋多多来台湾,作为两岸之间埋伏于民间的亲善大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