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新媒体寻路

W3C邀请专家,中文排版需求编辑。EPUB 3电子书格式专家。从2010年起推动各领域的数位出版转型。

编辑台上无主编

发表时间:2016-01-27 点阅:3544

谈线上媒体的去科层状态

年关将至,几位过去同在杂志业的朋友相聚,出版业界的状况正如这数年来温度最低的寒流一般,面对着大幅萧条,首当其冲的就是杂志报纸期刊。

几家欢乐几家愁,杂志业从过往就是每一种类的龙头能够胜者全拿,稳坐在位子上的还能老神在在撑过去;但其他的,日子就没这么好过。没年终奖金者多;共体时艰减薪者有。但至少还有份工作,传闻某家集团年内收了好几本杂志,年后仍会继续资遣,等待年后转换跑道,向网路媒体求发展者,比比皆是。

这不是台湾独有的现象,去年香港壹周刊传言将在年内停刊,但在工会抗议下协商。除壹周刊外,也听闻香港许多杂志编辑与广告业务纷纷转向网路媒体,以端传媒为代表的香港线上媒体纷纷崛起,如当年壹周刊、苹果日报登台时一般,逐渐地以相对高品质的内容,一点点地抢夺繁体字内容市场。


言谈之间,明明工作可能朝不保夕,但大伙似乎没多把心思放在纸本杂志上,反倒觉得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丛生的线上媒体,怎么这么不堪一击。

有从经验来谈的:

题材专门的网站,还是得要点杂志经验才行。但这几年来杂志萧条,已经很难训练新一批有经验的编辑记者了。要也都是二十后半、三十出头,上不上、下不下。

有从风格来说的:

如果把网站当作一本杂志,那就像杂志不能没有主编一般。选题、观点都要有其风格。但是现在网站自产的内容少,转载的外电与译稿多,彼此之间难有差异。都是内容农场,只有高级与低级之分(哎)。

也有从杂志转到网站的朋友大吐苦水说:

过去就算是新闻本科毕业,也都是任职后开始一点点从做中学,还是师徒相传。但现在新一代的进入职场,你想教,他还不见得愿意学。就各做各的。连改稿都不让你改。

共识上,大家都觉得每个线上新媒体互相参考学习,结果失去的是个性。而在经验传承上,旧媒体人与新媒体人,泾渭分明,不是老的都到同一家,就是指找没媒体经验的年轻人。而且彼此之间没有互相学习的机会。


这几年,各公司改变行销策略,纷纷把预算调整到数位/网站广告上。这突然的转变,终于让网路媒体能够有自立的机会。但是来得又快又急,面对天下落下来的钱,大家能做的就是努力增加内容与PageView来抢夺广告,但在品质与媒体品牌上,却是越来越弱。同时从印刷到Web,从传统的编辑流程到新的经营方式,一下面对断裂,失去了许多传承以及训练的机会;媒体品牌也变得模糊。

有位朋友说:许多人认为经营一个网站,就该像个公共媒体。但其实不然,除非自诩如此,不然网站应该像杂志,有自己的风格、立场,喜欢你的读者,自己会聚集过来。但要有一致的风格立场,就会回到过往以主编为首的科层组织,但这样的科层对于网路工作者来说,天生厌恶。必须要找出方法与机制来调和、沟通。

年后,几位日本资深杂志朋友在Facebook上纷纷改变工作状态,不是加入线上媒体,就是担任顾问。有位朋友说:「他不觉得这些新的内容网站能够取代印刷时代的媒体,但是自由得多,不妨一试。」来往讨论后,又有了个结论:「其实传统媒体若有力投资,在技术上、在内容上都能做得很好。但是在管理上、文化上还是卡在企业政治问题上。更糟糕的是不直视这些问题,而归到趋势上、产业上、社会上。怪电子产品、怪媒体萧条、怪人们不阅读。

台湾,未尝不是如此。所以传统媒体转型成功少;新媒体纷纷成立(但不代表成立就会成功)。


去年底八旗出版社安排端传媒执行主编在公馆诚品演讲,开讲前一个小时,队伍早已从三楼排到一楼。似乎媒体从业者都想探探端传媒为什么这么成功的奥秘。

一位正在美国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对我说:你说再多编辑面的事情,也就是编辑室里头的问题。人人都说「内容为王」,但别忘了国王也不过是棋盘上的一只棋子。台湾过去媒体的问题是文人办报,网站的问题是你抄我我抄你,没有突破。看来真得和香港学学,怎么把媒体当作一门事业经营。经营方法对了,内容自然不会糟到哪儿去。

当头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