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吴东龙的东京大人味观察

以设计为核心,学习、观察、书写、出版与从事设计工作。 2006年起于华文地区出版《设计东京》系列,现为作家、书籍编辑、视觉设计师与专业讲师,亦从事展览、书系与讲堂规划等工作,更参与广播「建筑美乐地/遇见设计」单元录制,于台 · 港 · 中参与讲座及主持活动逾百场。文字、设计作品见于两岸三地媒体与出版。近期出版《100?东京大人味发见》。

展览发见|塩田千春展:颤抖的灵魂

发表时间:2019-12-01 点阅:2317

2019年日本艺术家塩田千春在东京六本木〈森美术馆〉的展览「塩田千春展:魂がふるえる(颤抖的灵魂)」(-10.27)已突破60万的参观人次,打破2004年草间弥生在此举办的「KUSAMATRIX」53万人次的观展纪录,且将在日本展览结束后进行世界巡展。

在8月时候我排队去看这个展,很久没见着这样可观的人潮,长长地人龙队伍从2F售票口蔓延到室外的旋转楼梯上并缓步前进。当时对塩田千春并不熟悉的我心想,身旁的这些人是基于什么原因来看展呢?是对她作品的喜爱?抑或对艺术家的熟悉?还是纯粹氛围太过迷人?特别是那些繁复的红线所编织出立体又抽象的展览风景。

 

 

这条线连起了2017年7月我造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时的记忆。当时一楼有件作品是〈Flow of life〉,130张病床从地面相连铺排到空中,而连接这些病床的是流动着血色液体的透明软管,十分令人震撼却不会是看了感到舒服的作品。这正是塩田千春的作品,据说那年她的癌症复发,正全力透过艺术作品留下生命的纪录。

 

 

1972年出生于大阪的塩田千春,家里是制作装鱼的木箱工厂,制作过程使用了大量的机器,塩田因为不想成为机器那样工作,因此以创作的形式走向艺术家之路。在学时在平面的艺术创作中遇到瓶颈,她开始以不同形式进行创作,她曾在澳洲交换学生时期创作出将釉药洒在自己身上与画布上的「Become Painting」(1994),试图将自己成为画作的一部分。她于京都精华大学毕业后,于1996年前往德国,过程中与行为艺术家marina abramovic学习,历经一连串可说是艺术家养成的创作历程,也诞生了行为艺术的影像作品,「Bathroom」(1999)这支黑白影片便将自己浸入泥水并不断以泥浇灌,这影片也在场中播放十分震撼。

 

 

活跃于德国柏林的塩田,在2015年代表日本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日本馆展出,用红色细线、五万把钥匙还有两艘船打造名为〈手中的钥匙〉的作品,其中钥匙代表打开一扇门的机会,充满了未知。(草间弥生则是在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此次的这个展览由森美术馆副馆长片冈真实策展,可以说是历年来最大规模的展览。展中大量用线编织著捕捉著一种情绪、记忆与氛围,展览会场分成四大展区,约120件作品。从一开始的「不确定的旅行」(不确かな旅)用大量象征血液与人际的红线编织著记忆与未知;「在沉默中」(静けさのなかで)用黑线网罗无声焦黑的钢琴,是从儿时邻居家失火的记忆为灵感;新作「离开我的身体」罗织抗癌治疗过程里破碎的身体与之间的连结;以建筑眼睛般的大量窗户,来划分内外空间的《内と外》,形塑看得见与看不见得阻隔;最后持续震动的440个行李箱《集积—目的地を求めて》(寻找目的地),让我们在展览结束前,带着颤抖的灵魂开始思考之后的未来人生。

「记忆、不安、梦、沉默」这些情绪总是一再出现在塩田千春的作品当中,她总借由作品探讨深刻的生死、存在、变化,以及看似不存在中的曾经存在。倘若没有经历面临死亡、再度面临死亡而想透过作品为自己的存在创作,这些柔软的红、黑色线或许不会如此强韧而承载着如此撼动人们、拥有抽象又具象的动人力量。

 

 

森美术馆:
https://www.mori.art.museum/jp/exhibitions/shiotachiha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