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吴东龙的东京大人味观察

以设计为核心,学习、观察、书写、出版与从事设计工作。 2006年起于华文地区出版《设计东京》系列,现为作家、书籍编辑、视觉设计师与专业讲师,亦从事展览、书系与讲堂规划等工作,更参与广播「建筑美乐地/遇见设计」单元录制,于台 · 港 · 中参与讲座及主持活动逾百场。文字、设计作品见于两岸三地媒体与出版。近期出版《100?东京大人味发见》。

展览|救救这些混凝土之兽?粗犷主义建筑展

发表时间:2020-10-20 点阅:12511

正在〈忠泰美术馆〉举办的《SOS拯救混凝土之兽─粗犷主义建筑展》,是源自#SOSBrutalism运动,并在2017年德国建筑博物馆首展,台北则是亚洲巡回展的首展,让我们得以看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风格展。

 

 

「Brutalism」即「粗犷主义」,系指以混凝土建筑之姿,未经修饰且结构裸露的狂放风格在全球地平线窜升,约莫在二战之后1950至1970年间。该词源自法文的术语「béton brut」亦即清水模,而「brut」原是来自形容香槟甜度的术语,即「乾式」,柯比意用在形容他设计的「马赛公寓」(1952)其粗糙的混凝土表面,是出现在展览中的第一件建筑作品。后来「brutalism」首次出现在1953年英国建筑师Alison Smithson与Peter Smithson所发表的杂志文章里,形容直接、粗糙且强壮之姿运用各种元素,所以与「brutal」翻成的「野蛮、兽性」或「野兽派」并无关联。

 

 

讲到柯比意或许会想到现代主义,但为何又冒出一个粗犷主义呢?

说来「主义」也是后人定义,若要比较两者差异,或许粗犷不羁是对俐落完美的一种反思,但就混凝土建筑迄今已超过半世纪,那种未经修饰的风格在现今很多人看来是过时或者丑陋,因此被拆除的命运便随之来到。但究竟该不该拆除或者保留,在各国都有不同的声音与背景因素,因此这个展览囊括了15个地区超过百件的混凝土建筑,让我们了解不同的粗犷主义样貌与现今在各地的情况,这个展览也有五大主题,看展时别忘了随着地上的线条连连看其相关性,更不用说那些各校建筑系协同制作的超大模型更是本展的一大看点。

 

 

 

在最后一个展区是由策展人之一王俊雄老师为展览增添在地性,增加了陈仁和建筑师的「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楼」、「公东高工圣堂大楼」、「高雄市文化中心」、「台北医学大学」、王秋华与古德曼的「原中研院美国研究中心」与丹下健三的「圣心女子高级中学」等六栋在台湾出现的粗犷主义建筑,尤其是波浪大楼利用其特殊的结构来满足功能性,也形成特殊的波浪外观造型,让我们再发现这些身边的和国际同步生成的在地建筑。

 

 

至于哪些该救?为何该救,就让观看者透过这样的命题来发现粗犷主义建筑吧!(阅读聆听:https://reurl.cc/14Qy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