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新媒体寻路

W3C邀请专家,中文排版需求编辑。EPUB 3电子书格式专家。从2010年起推动各领域的数位出版转型。

别把产业问题当作社会问题(下)

发表时间:2016-03-25 点阅:4472

关于标准化与企业转型的几件事

承上篇。

把技术放一边,电子书会是出版产业的救星吗?

认真地说,不是,也不会是。

2016年的现在,电子书不像2007 Amazon kindle上市时的诸多预言一般,超过印刷书的销售量。在美国市场,大约占三成市场;并且出版社的销售甚至在2015年下降,有相当部分的读者跑去购买个人出版的电子书。电子书带来出版与创作的自由,并且提供获得利益的方法,创作者反而与出版社抢夺这块饼。

在日本,由于起步较晚,只占10%的市场,且漫画居多数。其隐忧是根据调查,这些年日本的电子书市总算成为现实,但使用意愿却没有太大变化。

但电子书却是出版社往数位转型的钥匙。

 

美国的状况

2007美国Amazon开始提及Kindle电子书服务。一开始出版社在压力之下愿意授权,但是制作上不想要出钱出力,而是透过折让%数的方法让Amazon制作。后来电子书销售起飞,出版社发现长期折让%数不如付出固定的制作成本,才开始自行花钱外包给转档公司制作。去年美国书展IDPF的论坛上,许多出版社才讨论外包与自制的优劣。许多出版社为了更能快速地面对时事议题,降低与外包商往来的时间,决定改变内部流程自己制作。

这是2015年的事情。Authoring与编辑流程调整,发生在Kindle后第八年。

不过在2012年到现在,出版社所在乎的是怎么透过网路认识读者。虽然良好的经销网路也能取得印刷书的销售状况,但是网路行销与电子书销售却更直接。例如在Facebook上下广告,是否有成效,可以立即透过Amazon当日的销量看出来。加上各种大数据来辨别读者样貌:哪些人喜欢看饮食健康的书、哪些人喜欢看科幻小说??更能精准地将书讯送到读者面前,而且他们立即可以购买到电子书。

传统出版社在乎通路,在乎传统媒体曝光,在乎实体广告。但在数位时代,资讯的流通透过网路最为实在。电子书在美国与社交网路的兴盛、行动装置的普及同时发生,作为一把带领出版社走向网路的钥匙。

 

日本的案例

在日本,漫画市场一向保持着恐怖平衡。要让漫画家与作品有曝光的空间,就必须以漫画杂志连载来吸引读者,但漫画杂志在发行上,印刷、通路、仓储、回头书都是麻烦,所以几乎都是赤字发行。

但只要有一两部热门的作品,就可以透过单行本赚回来,不仅是国内市场,也包括海外授权。所以会像爆漫王这部作品所述:作品一旦人气低落,无法保证单行本销量时,就会被砍头。日本电子书通路管道畅通后,就有许多漫画杂志纷纷开始以电子书发行,许多甚至免费。毕竟能够大幅降低发行印刷书的赤字,就能够投注更多在作家与编辑身上。而且透过网路取得数据相对容易。

过去印刷书市场就像电影票房一样,你不知道哪一部会突然红起来,只能靠著强而有力的创作者以及宣传来做到该有的成绩。但透过网路,就可以透过数据做为辅助来协助,找出模式与宣传的方法来推动。

这些,都是电子书带来的改变与转型。

 

不改变,就是社会问题

要达到这一步其实有很多管道。一家出版社可以一本电子书都不出,但透过Facebook粉丝团与有效的线上活动及宣传来取得相当的销售成绩。路径有很多条,但「拥有数位产品」而「进行网路宣传」却是最直接的方法。

当任何世代都花相当多的时间在网路上——尤其是Facebook上,但在上面没有书的消息与购买方式,那么要怎么希望人们突然走进书店,买你的书呢?

不开始也不行动,当然环境也不会突然改变。世界在变而你不变,所有发生的现象都变成了问题。我和一位日本出版界的朋友聊天时,他就提及:日本有很多与阅读相关的问题,像是「活字离?」、「本离?」,其实都是相当片面的诠释。人们不阅读书,但不代表他们不在网路上阅读;人们在手机、平板上不一定愿意读长篇文章,但你可以用其他的书写方式来提供内容。

什么都不做,把产业自身的转型问题上升到社会问题,社会不会因此而自行改变,就算政府试着做一些事,也很难扭转世界的改变。

别把自己所处产业的问题变成社会问题,没有人能帮你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