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精准绘出成长地图,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发表时间:2020-03-20 点阅:2117
Responsive image

Photo by Anubhav Saxena on Unsplash

 

意向性法则:成长不会从天而降

 

你愈早拥有个人成长的意向,对你来说愈有好处,因为如果你保持强烈的意向,成长就会加倍又加速。以下是如何做出改变。

 

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在我有意识地进行个人成长的头一年,我发现这个历程会持续一辈子。那年,我内心的问题从「这需要花多久的时间?」转变为「我可以成长多少?」这是你现在应该问自己的问题——但不代表你就能找到答案。四十年前,我开始了这趟成长之旅,至今仍未找到答案。但这个问题即使无法指出目标有多远,仍有助你确定方向。

 

你的人生目标在哪里?

你想往哪个方向前进?

你想像自己走到多远?

 

回答这些问题会让你展开个人成长之旅。人生的最佳行动指南,就是充分利用你获得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对自己进行投资,成为最棒的自己。你能运用的事物愈多,你的潜力就愈大——就应该努力走得更远。小时候,我父亲常对我说:「愈有福气的人,理应付出愈多。」尽你所能努力成长,就能成为最棒的自己。

 

二、引起急迫感——现在就行动

 

一九七四年,我前往代顿大学(University of Dayton)参加一场研讨会,克莱门.史东(W. Clement Stone)谈论了急迫感。史东是靠保险业致富的企业大亨,演说主题是「现在就行动」,他对与会者提到:「你每天早上起床之前,都要说『现在就做』五十遍。你每天晚上睡着之前,也要说『现在就做』五十遍。」

 

我猜那天全场大概有八千人,但这番话好像是直接对我说的。回家后,在接下来的六个月,我真的听从他的建议。每天早上第一件事、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我都会重复「现在就做」这句话,因此带来极大的急迫感。

 

此刻你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不把具有意向的成长当成首要之务。可别掉进陷阱了!最近我读了一篇珍妮佛.里德(Jennifer Reed)在《成功》(SUCCESS)杂志中的文章。她写道:

 

还有比「之后」更歹毒的话吗?无论是「我之后再做。」、「我之后会找时间写那本想了五年的书啦!」

或「我知道要好好理财……之后再说。」「之后」是梦想的一大杀手,是阻挠我们成功的无数障碍之一。

「明天」再开始节食、「终究」会开始找工作,「有天」会开始追求人生梦想,

加上其他自我设限的借口,害我们被惯性卡得动弹不得。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为什么现在不采取行动?

面对现实吧:待在熟悉的舒适圈很容易,未知的道路则充满变数。

 

只要你阅读本书,就开始了这趟旅程。不要停下脚步!继续向前走,选择能帮助你成长的资源,今天就开始学习。

 

三、你最大的恐惧来自何处?

 

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探讨恐惧何以阻碍一般人成功。以下是五个影响人心的恐惧因子:

 

失败的恐惧

用安定交换未知的恐惧

入不敷出的恐惧

在意别人看法的恐惧

成功后同侪疏远的恐惧

 

哪些恐惧对你的影响最大?对我来说是最后一项:同侪因此疏远。我天生就爱讨人欢心,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但哪项恐惧对你的影响最大,其实并不重要。恐惧人人都有。但好消息是,信念也人人都有。你要扪心自问的是:「我要让哪种情绪滋长强化下去?」你的答案至关重要,因为强烈的情绪是最后赢家。我想鼓励你滋养个人信念、弭平你的恐惧。

 

四、从意外型成长改为意向型成长

 

一般人的生活容易陷入泥沼,选择踏上一条轻松的路,不会试图打破惯性——就算这条路是错误的方向也不在乎。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便得过且过了。如果他们有所收获,都是因为单一的美好意外。可别让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如果这就是你培养的态度,那你最好记住泥沼和坟墓的唯一区别,就是待在里头的时间长短!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一成不变?不妨看看意外成长和意向成长的区别:

 

意外型成长←→意向型成长

打算明天开始←→坚持今天开始

等待成长出现←→主动为成长负责

只从错误中学习←→往往在犯错前学习

一切靠运气←→一切靠努力

经常轻言放弃←→贯彻始终

养成坏习惯←→建立好习惯

爱说大话←→说到做到

打安全牌←→勇于冒险

受害者心态←→学习者心态

依赖才华←→依赖性格

毕业后停止学习←→终身成长

 

爱莲娜.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编按: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之妻)说过:「一个人的价值观难以用言语充分表达,而是表现在个人的选择上。长远来看,我们打造自己的人生,也塑造自己,至死方休。我们所做出的选择,终究是自己的责任。」如果你想发挥自身潜力,完成自己生来的使命,绝对不能仅仅是体验人生、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学到你需要的东西。你必须努力抓住成长的机会,仿佛未来取决于此。为什么?因为事实如此。成长不是随随便便就会发生——无论是我、是你或任何人都一样。你必须努力追求成长!

 

环境法则:第一名危机!你处在成长环境吗?

 

慎选周围同伴

 

小时候,我便明白良好环境与往来同伴的重要性。我的父母在这方面充满智慧。虽然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来没有多余的金钱,但他们打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我们的朋友都想来家里玩。父亲自制了混凝土板、挂起球框,篮球场于焉诞生。他们还把地下室布置成孩子的天堂,里面有撞球桌、桌球桌和化学仪器。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出去玩,只想待在家里,而朋友们则有充分的理由过来玩耍。母亲总是陪着我们,逐渐认识所有的孩子。她尽可能影响所有的朋友,也叮咛我们某些人的问题行为,以免我们因此惹上麻烦。我的父母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而这般费心也确实奏效。小朋友都会跑来我们家玩。即使是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看到儿时玩伴,他们仍然津津乐道小时候到我家来、在「地下室小餐厅」一起玩的时光。那里俨然是个终点站。

 

根据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的研究,你经常来往的人是「参照团体」(reference group),这些人决定了你人生中九五%的成败。

 

许多人早已对相同的概念发表见解。以色列所罗门王写道:「与智者同行,必成智者;与愚者作伴,必遭危害。」「惊奇」琼斯有句名言:「今天的你和五年后的你并无不同,差别只在两件事:来往的人与阅读的书。」吉姆.罗恩断言,我们是自己最常来往的五个人加起来的平均。罗恩认为,我们可以借由观察周围的人,判断自己的健康、态度和收入。罗恩相信,我们会开始模仿这些人的饮食、说话方式、所读书籍、思维模式、观赏事物和衣着打扮。

 

我喜欢苏.安姬丝(Sue Enquist)看待这件事的方式。安姬丝有女子垒球界约翰.伍登(John Wooden,编按: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的称号。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她效力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一九八○年回锅担任助理教练,一九八九年至二○○六年担任总教练。身为球员和教练,她帮助球队赢得十一次全美大学体育协会(NCAA)垒球冠军,并以「八八七-一七五-一」的教练生涯纪录退休——即平圴「○‧八三五」的胜率,使她成为NCAA史上排名前五的教练。

 

安姬丝支持三三%原则(33 Percent Rule)。她表示,你可以把校内、团队中、职场上或任何地方的人,分成上中下各三分之一,他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底层三分之一只会榨干你的生命,因为他们什么都看不顺眼,只会从环境中汲取能量和动力;中层三分之一在顺利时积极向上,但落入逆境就会消沉,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态度;上层三分之一即使在困难时仍保持正向态度,往往是领导者、影响者和改变传统的人。这些人是我们应该效法的榜样,也应该花时间跟他们来往。

 

跟比自己厉害的强者打交道,并不会总是轻松写意,但必定对自己有益。有句义大利谚语是:「跟好人来往,好人就愈来愈多。」

 

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哪类「强者」身上呢?诚信的人、正向的人、专业上领先我们的人、拉我们起来而非打倒我们的人。人要走大路,不要走小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跟正在成长的人来往,应该要像思想大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每次见面都会问对方:「这阵子不见,学到哪些新东西啊?」

 

我强烈建议,你也找个有责任感的伙伴一起踏上成长之路,帮助你坚持正确的决定、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优秀的伙伴应该:

 

无条件地爱你,

希望你能成功,

思想成熟,

问你已有共识的问题,

在你需要时拉你一把。

 

如果你想发挥潜力,就不能独自踏上成长之路。任何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你光是在生活中找对来往的对象,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加十倍。所以,好好思考自己最常跟谁来往,因为他们的方向就是你的方向。

 

领导者最棒的投资——打造成长环境

 

随着我在事业上成长、开始领导更大的组织,我的成长挑战也开始发生变化。我对成长的渴望一直存在,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需求也从未改变。然而,身为组织领导者,我逐渐发觉自己有责任打造正向的成长环境。我利用一九七三年替自己建立的清单来帮助别人。我致力于营造的环境里……

 

永远有人在我前面,

我无时无刻不受到挑战。

我聚焦于前方的路,

整体氛围是正向肯定,

我经常离开舒适圈,

我每天醒来都跃跃欲试,

失败不是我的敌人,

其他人都在成长,

所有人渴望改变,

成长是效法而来,也在意料之内。

 

身为领导者,我有责任采取主动,打造这样的环境。这个过程很辛苦,但辛苦终究值得。许多人因而绽放潜能、成长,随后也成为领导者。

 

领导者替成员分配组织中不同角色时,不能只衡量成员过去的绩效,还必须考量假如环境得以让人蓬勃发展,他们会有什么表现。同理可证,领导者也要帮助成员了解离开成长环境后,可能失去的优势。每当有成员离开组织时,我都会在离职面谈把这点说清楚。我会说:「你现在要离开的环境,向来把成长放在第一位,同事常常受到鼓励,可望不断成长发展。如果你未来的环境不是如此,就无法指望得到相同的成果,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能继续成长喔。」

 

有些人表示理解并接受当前的挑战,也有些人一厢情愿歆羨其他工作,不明白良好环境的重要,后来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

 

永远要牢记环境法则:良好的环境才会刺激成长。如果你身处正向的成长环境中,记得要心存感激,感谢那些打造环境的人,努力发挥潜力报答他们。如果你身处的环境不佳,就采取必要行动来改变环境和自己。如果你是领导者,尽你所能让自己成长,再打造适合他人成长的环境。这会是身为领导者最棒的投资。

 

(文章摘录自《精准成长:打造高价值的你!发挥潜能、事业及领导力的高效成长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