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最后两分钟:气候变迁如何影响金融服务业

发表时间:2020-05-21 点阅:2918
Responsive image

 

Photo by jasper wilde on Unsplash

 

我们现在处理全球暖化问题的方法,会决定未来好几代子孙的生活。地球暖化之后,极端气候越来越常见,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发展;而在转向低碳的过程中必须谨慎管理,才能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科学家、各国政府、企业正在携手了解气候变迁的风险,设法降低这些风险,并将危机化为新商机。

 

自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增加了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商品流动性之后,全球暖化就一发不可收拾。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地表温度在工业革命时期提高了1℃。

 

挪威难民理事会(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底下的国内流离失所问题监控中心(Intern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entre)表示,2008至2018年间全球约有2.65亿人因自然灾害流离失所,其中87%是因为洪水或干旱这类气候问题而被迫离家,人数高达逃离武装冲突地区者的3倍。未来随着全球暖化的极端气候增加,可能有更多人失去家园。

 

许多政策制定者警告,GDP升得越高,气候问题造成的保险与经济损失可能越高,金融服务业的压力将水涨船高。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s NatCatSERVICE)估计,自然灾害已从1980年的249起增至2019年的848起,2018年的经济损失则达到史上最高的3,500亿美元。摩根史坦利董事长兼执行长詹姆斯‧高曼(James Gorman)说得好:「如果失去了地球,我们的金融体系也不可能太好。」

 

气候变迁已造成系统性危机

 

科学家们警告:「我们今天的行动,将决定未来的全球暖化是会减缓还是加速。」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专家小组(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估计,如果全球温度上升达1.5℃,本世纪末的全球经济损失总计为54兆美元,如果温度上升达2℃,全球经济损失将达69兆美元。这些估计甚至还过于乐观,事实上如果完全不减少碳排放,2100年的气温将比工业革命前高4℃,到时候必有经济大灾难,某些科学家估计损失将达551兆美元。附带一提,2018年全球的GDP总额「只有」85兆美元。

 

对此,金融服务业主要担心的是与自然灾害相关的风险,以及转向低碳经济的方法。保险业者已经在设法因应气候变迁:2017年的自然灾害造成1,340亿美元的损失,是保险业成本史上第二高的一年。2019年冬天大火在澳洲肆虐,洪水摧毁英国各地。每次续保的时候,保险公司就会立刻因应风险的变化,这也表示保费或许很快就会高到没人付得出来。

 

但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更不只如此,某些财产可能会变成无法投保,然后价格就开始下跌,使拥有者陷入财务压力。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一旦提高,担保品的价值一旦低于贷款,贷款方就会焦头烂额。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McKinsey&Company)有一份报告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繁荣区域为例,研究气候变迁的影响,发现如果不作任何因应,海边那些容易洪水氾滥地区的房地产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2050年前可能会因为洪水而贬值15%至35%,损失300亿至800亿美元。

 

金融业将是转向低碳经济、支持相关基础建设的推手,是让世界即时平顺地解决气候变迁问题的必要条件。2015年,共195个国家签署了重要的《巴黎协议》(Paris Agreement),承诺将本世纪的气温增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的2℃以内,并致力使增幅小于1.5℃。这表示未来10年的碳排量必须比2010年少45%左右,并在2050年将净排放量降至0。这种经济模式的全面革新必定需要大规模的资本重分配,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估计达成《巴黎协议》的目标每年需要花费6.35兆欧元。

 

这种大规模结构性转型会影响产业的财务稳定,如果太晚转型被逼着急就章的话,就会更危险。各国政府一旦推出环保政策,资金开始投资较为干净的产业,高碳排产业的资产价格就会大幅改变,甚至被迫关门。有些政策制定者就认为未来将出现「气候变迁明斯基时刻」(climate Minsky moment),许多产业价格会突然暴跌,带来经济大震荡。因此,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势必得稳健地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然而这个世界大概还来不及让产业渐进调整,就马上要面临颠覆性的大变革。「那些无法与时俱进的公司」,就会像前英国央行总裁马克‧卡尼(Mark Carney)说的一样,「毫无疑问地走向破产,就连金融体系内的企业也不例外。」

 

金融业须积极面对革新变局

 

全球各地的董事会一定都注意到全球暖化的威胁,在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的《全球风险认知调查》(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中,气候问题首次登上长期风险的前五名。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董事长赖瑞˙芬克(Larry Fink)在今年备受期待的致执行长信函中也提到,「气候风险是一种投资风险」,而且「全世界的金融业即将面临全面革新」。

 

但金融业的转变势必漫长且充满挑战,毕竟它就是维系高碳排产业资产与营运的主要动力。例如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重点就相当有趣,虽然贝莱德最近高呼注意气候变迁,但它的投资项目却暗藏端倪,《卫报》(The Guardian)的调查显示贝莱德、先锋集团(Vanguard)、道富银行(State Street)这全球三大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约3,00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投资组合,而且在《巴黎协议》之后都增加了这类持股。此外,贝莱德与先锋都曾公开反对那些试图鼓励经理人因应气候变迁的股东动议。这也难怪会有人警告说,金融业想成功转型会相当艰辛。

 

不过在那些愿意接受新思想、引进新科技的企业眼中,迈向全球净排放量0的目标却是很大的商机。全球几家最大银行共同成立了「银行业环境倡议」(Banking  Environment Initiative, BEI),讨论如何加速提供低碳产业融资,借此擘划2030年银行业的样貌,他们研究发现,银行业通常都用短期方法因应气候变迁风险,而且经常只满足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英国审慎监理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也发现,虽然银行业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但大部分企业依然没有任何策略去因应即将到来的气候风险问题。

 

BEI的结论是,银行必须「积极一点」推动永续改革,如果继续被动下去就会错失影响客户投资的机会,那些获得客户密切信任,帮助客户投资低碳经济的银行,将长久屹立不摇。因此,银行业须制定另一套适合未来的长期战略,并授权员工推动创新与跨组织合作计画。这样未来的银行就不仅能为客户提供资金,更能协助客户找到专业合作伙伴共同实现转型目标,成为低碳转型的重要桥梁。

 

但目前为止,大部分的银行都还没注意到气候会造成多大风险。主因是企业的总体规划时间轴不够长,不会思考全球暖化的长期影响;此外这种事通常无法借鉴历史,只能在充满未知的状况下规划未来。科学家们警告,未来几十年内的环境改变有如沧海桑田,但当代的人们依然懵然未觉。政策制定者则担心,如果政治与企业现在无法及时履行承诺减缓气候变迁,到时候就会「杯水车薪、缓不济急」。

 

实施与时俱进的改善气候计画

 

有一套一致的分类方法,让企业了解投资活动与资产的永续程度,可能是平稳转向低碳经济的关键之一。为此,欧盟今年通过了一项《分类规则》(Taxonomy Regulation),设计了一种机制来判断经济活动能不能维持环境永续;且正在研拟相关技术标准,预计到2022年就能详细订出每一种活动是否有助于缓解气候变迁或转向循环经济。政策制定者希望借此加速资金投资环保产业,并尽量杜绝企业以「假环保」(greenwashing)的方式伪称自己做了一些支持环境永续的计画。

 

此外,如果资讯公开,投资人就更能做出明智决定,这也是及时迈向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由于目前尚未统一规定企业必须公开哪些资讯,投资人很难获得完整、可靠、可比较的资料。正如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DWS)所言,目前的年度报告几乎都没有包含够具体的相关资料,例如各仓库的位置或者危险地理区域的详细分析等等,人们可能会大幅低估投资风险。

 

因此,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设立的气候相关财务揭露专案小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建议企业自己公开一些能够协助决策的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该小组不仅提供了讨论治理方针指南,更鼓励企业公开自己评估风险与机会的方式和目标。虽然报告品质持续下滑,但它们的建议很快就成为世界各地决策者的榜样,欧盟2019年的气候相关资讯指南就以这些建议为主要基础;英国金融行为监理总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也在考虑要求于英国上市的公司自己公布是否遵守TCFD的资讯公开规定,并指出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强制企业公开相关资讯。

 

减缓全球暖化的前路遥遥,这不仅需要改变资产配置,更需要所有人转变心态。气候变迁问题危在旦夕,世人如果不著手处理,金融业将失去一切。幸好问题相当明确,而且这个产业正开始尝试迈向更美好永续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台湾金融研训院特聘外籍研究员;译者为刘维人)

〈更多文章内容请详:台湾银行家 [第125期]
探索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台湾银行家》杂志 (http://service.tabf.org.tw/T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