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民109]

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在遭到迎头痛击前,每个人都是有计画的

发表时间:2020-05-30 点阅:1984
Responsive image

Photo by Joel Muniz on Unsplash

 

在遭到迎头痛击前,每个人都是有计画的。——拳王迈克‧泰森

 

人人都需要战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胸怀大略是军队将领、大公司高层领导和政党领袖们的事,但其实在今天,任何一个像样的组织都不敢想像若没有策略该如何生存。人类事务充斥着无常与困惑,探索出路困难重重,但相较于战术层面的计策,宏观的战略方法依然是解决问题的首选,遑论那些灵机一动得来的所谓妙招。胸怀战略意味着拥有高瞻远瞩、掌握重点、治本而非治标、放眼全局而非只见细节的能力。离开了战略,什么直接面对问题、追求目标,就只是空谈而已。无论军事行动、企业投资还是政府计画,要想获得支持,就必须先有一套可供评估的战略。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显然比相对循规蹈矩的常规决定更具价值。由此可知,比起那些只会出主意的建言者和负责实际操作的执行者,战略决策制定者的地位更高。

 

战略并不是专为面临生死抉择、成败决断的强国和大公司打造,更多的世俗杂事同样离不开它。当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障碍,或者需要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序分配做出判断时,战略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商业领域,企业执行长负责公司的整体策略,其下的采购、市场、人力资源等部门则各有各的分策略。医生需要临床的策略,律师讲究起诉的策略,社会工作者则必备提供咨询服务的策略。至于个人,不管是追求职业发展、承受生离死别,还是填写纳税申报单,甚至训练宝宝大小便或买辆汽车,也都需要具体的战略来协助。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只要是人类活动,哪怕再低微、再平庸、再私密,也不可能抛开战略而行事。

 

战略还常常被描述为一场决斗,一场爆发于两股对立意志之间的冲突。这反映了「战略」二字的军事血统,因此它也常被拿来和摔角比赛对比。同时,战略也可以被看作使用标准二阶矩阵演算法对博弈论所引发的冲突模型的结果。但涉及战略的情境,极少如此简单。在拳击场上,泰森的对手几乎没什么选择余地,但如果可以打破比赛规则,允许他从场外找个帮手,那么他的获胜机率必会大大提高。可见,与人结盟不失为一种最精明的战略行为;同理,防止对手采取同样的对策也很重要。

 

用决斗来比喻战略并不恰当,前者进行到最后只能有一名胜者。而冲突是可以透过共同利益,或者另寻搭档并打造一个获胜联盟来解决。不过,鉴于这两种做法都需要复杂的协商,要让一般支持者们相信,做出必要的让步其实很划算、很明智,恐怕并非易事。由此可见,战略中既包含谈判劝说,也存在威胁施压;既讲究心理战术,也注重物质效果;既要靠言语,也要看行动。这就是战略被视为核心政治艺术的原因所在。讲究战略即意味着打破最初的力量平衡,从所处的既有态势中获取更多利益。战略是一门打造力量的艺术。

 

对于那些天生的强者来说,运用战略并不困难。合理利用优势资源有助于获得成功。圣经中有句名言:「快跑的未必能赢,强壮的未必能胜。」美国作家达蒙‧鲁尼恩(Damon Runyon)对此做了补充,「但下注的时候还得押在快马身上」。和强者较劲,能让人在道德品质和英雄气概方面博得高分,但通常也会降低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事效率。因此,在单凭力量对比注定要失败的情况下,真正考验创造力的是弱者战略。善用弱者战略的人会运用超凡智慧,随时留意成功的机会。力量较强的一方往往对自身的优势资源习以为常,其策略不免单调、呆板、力量有余而机智不足。弱者战略利用的就是对手这方面的缺陷。善于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人物有奥德修斯、孙子、李德‧哈特;而阿基里斯、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则不在此列。前者善于使用欺骗、诡诈、伪装、迂回、速度、机智等手段,以合理的代价谋取胜利。无疑,靠智慧而非暴力取胜更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只是,当对手既掌握著优势资源又足够警觉、勇敢、聪明时,问题就比较棘手了。

 

「Strategy」(战略,或策略)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但从中世纪直至现代,有关战略的参考资料往往将其指向「战争的艺术」。像同盟的价值、战斗的作用、军力和计谋的各自长处这些后来被牢牢纳入战略范畴的问题,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直到十八世纪晚期,「Strategy」一词才开始在英国、法国和德国使用,从中可以看出,在启蒙运动的乐观气氛下,人们认为战争和其他领域的人类事务一样,能够靠运用理性而获益。这同时反映了战争的需求。当时的战争因涉及规模庞大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补给链,用兵更需要认真准备和理论指导。从前,战争的目标和手段也许合二为一地藏在战斗指挥者的脑海中,由此人负责构想并实施战略。渐渐地,这些功能被分解开。政府设定目标,让各路将领去完成。后者招揽专业人士设计行动计画,然后再交给其他人去落实。

 

鉴于各种军事隐喻已经被广泛而熟练地应用在包括电脑指令语言在内的其他活动领域中,政界和商界领袖们采纳战略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九六○年之前,有关商业战略的参考资料尚且寥寥无几,直到一九七○年代才渐成气候,而到二○○○年,它已经在数量上超过了军事战略参考读物。这些管理和商业类著述扩大了战略一词的应用范围。各种组织的计画和政策,至少是那些最重要的、意义最深远的,纷纷被称作具有「战略性」。很快,人们在思考最佳职业选择时,也用起了战略这个词。一九六○年代的社会和哲学运动鼓励让「自我」变得更加「政治」,此举潜移默化地将战略引入了更基本的社会关系。

 

企业需要策划团队来设定目标,供其他部门贯彻执行。政治家要聘用顾问出谋划策来赢得选举。于是,那些在这方面颇有经验的优秀人才纷纷就战略原则著书立说、各处演讲,传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诀窍。由此,战略的兴起已经和组织官僚化、职能专业化,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这反映出,人们希望透过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化研究使世界变得更易于理解,进而更具可预测性。这样,人们便能够对当前的环境形成更充分的认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战略家的不断演化进步,引发人们对他们的种种控制设想和集权架构的质疑。战略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自负和一种幻想,炫耀万事可由菁英人物自上而下地操纵。批评者指出,促成意外结局的往往不是少数人的深思决断,而是无数的凡人俗事,芸芸众生虽然无法综观全局,但也在各种条件下尽其所能地应对着周围的一切。这样的观点促使人们提出了对分散决策和个体权力的要求。反之,这样的需求又促使战略成为人们应付日常生活变化的一种越来越个性化的手段。

 

本书描绘了上述不同途径的演变过程,从一种极端的严格集中规划到另一种极端的无数个体决策。从中可见,军事、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存在着日益相似的观点,即最出色的战略实践在于令人信服地说明如何将一种不断发展的形势转变为一个理想的结果。一九六○年代末至一九七○年代初,人们开始流行将战略思考当作一种特殊叙事;当发现一个中央计画可以掌控大公司,甚至战争时,他们的幻想破灭了。认知心理学和当代哲学的发展更是共同强调了建构的重要性,人们可以透过它来解读各种事件。

 

►本文摘录自《战略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