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民109]

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教养路上,别再重复自己童年的伤痕

发表时间:2020-10-21 点阅:1842
Responsive image

Photo by Nijwam Swargiary on Unsplash

 

我们往往会不自觉用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来教养孩子,我成为母亲以后,只确定一件事,就是不想重复我父母的错误。每一个人童年都经历过创伤与考验,影响日后我们与孩子的相处,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己受的伤,没有刻意分析我们无意识的行为模式和预设立场,将来还是会重蹈覆辙。

 

如何教养三个女儿操之在我。医生给我医药上的协助,但不会给予教养的建议。友人的建议又不完全符合我的需求。我读了许多书,没有一本合情合理,直到我发现教养权威斯波克医生(Dr Benjamin Spock)。他告诉我以及成千上万的新手妈妈:「你懂的其实比你想像的多。……现今世界与二十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以前的答案不一定还有用。」简直就像在对我说话。以前的答案并不适用于我。只有我知道,怎么做对女儿好、对我是好的。

 

我自辟蹊径,大方向就是远离我自己的童年。我很怕落入过去的模式,我知道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又让女儿暴露在儿时带给我许多痛苦的行为和价值观当中。我察觉到,如果我希望有不同做法、产生不同结果,我就必须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童年。  

     

我的直觉后来得到依附研究理论的解释。依附理论最早是由心理学家鲍比(John Bowlby)提出,他认为,我们幼时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会决定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大幅影响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早期依附经验就像是一个罗盘,指引我们日后的人生方向。这些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都知道的事实:童年经验会深刻影响我们的成年生活。但真正有趣之处在这里。另一位心理学者曼因(Mary Main)好奇这些模式能不能随人生阶段改变。结果非常具开创性。曼因发现,成人其实有能力改变及修正自己的依附模式。但是该怎么做呢?与父母以外的他人建立正向关系会有帮助,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童年。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叙述童年经历时条理连贯、较能体谅父母苦处的受访者,多半呈现安全依附──不论他们童年是否经历过创伤或失去。而叙述较不连贯、语气轻蔑或自相矛盾的受访者,多半有焦虑依附持续到成年的倾向。

 

我认为,我们其实都知道这件事。我们惯用自己被教养的方式来教养孩子,主要原因在于那是我们仅有的一套样板。童年学习到的家庭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之深,我们不见得感觉得到,也不见得有办法理解。我们常会发现自己说的话或做的事,怎么跟爸妈一样,想不通父母是怎么躲进我们脑袋里的。

 

也因此,父母最该做的第一件事,是反思自己的经验。研究指出,这种「理解自己人生」的经验可以形成「争取而来的安全依附」(earned secure attachment)。我们都有能力透过反思,为自己「争取到」安全感,再将安全感传承给孩子。

 

我在许许多多的尝试之中体会到,养育儿女或许是我们身为人最深刻的成长机会。我们如果不扮演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质问自己的童年,也没有办法成为理想中最好的父母。反思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父母亲当初遭遇的困难。

 

我们的童年记忆也可能经过扭曲。我成年以后,回去看小时候住的房子,在我印象中是一栋大屋子,没想到竟然这么小。真不敢相信我们一家五口以前就住在里面。当年的悲剧对我的人生及自我认知影响太过深刻,所以我把它想成一栋偌大的房子。重新看到儿时的房子,我更能体会父母当初想必吃了很多的苦。父亲其实是大环境的牺牲者,就跟许多不完美的父母一样。他一生劳动,为了我们,放弃当艺术家的梦想。他出身的文化,塑造出他专制独断的行为。因为明白了这一切,我才能够宽恕他。

 

我知道很不容易,家族文化有时很难改变或修正,但我仍希望试试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伴侣或孩子。我们都只是在尽己所能。不要放弃。犯错也不要苛责自己。我们最先要原谅的人就是自己。人生有时复杂又困难。

       

人人都有故事。我们都经历过创伤,很多情况更曾遭遇不幸。我下定决心要尽最大力量让我的童年不再重演,但我也知道不论我怎么做,我的孩子依然会遭遇困难。我的职责不是要当完美的爸妈,也不是要让他们生活过得完美,而是要尽到反思自我的责任,让他们免受不必要的苦。我鼓励各位持续抱持怀疑精神,检视自己的过去。想想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能怎么改进。然后,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孩子和这个世界,别害怕改变。

 

本文摘录自《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