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超级英雄,还有这个好处

发表时间:2021-06-02 点阅:6469
Responsive image


心理学者已证明,人处于高压情况时,首先会自问两个问题:面对这个情况我需要做什么,我有足够的个人资源应付我需要做的事情吗?如果我们快速审视情况后的结论是,我们缺乏处理事情所需的资源,就会将压力源判定为威胁。另一方面,若我们评估情况后,判断自已有能力妥善应付,就会视之为挑战。我们选择以何种方式自我对话,对内在声音有绝对的影响。不意外的是,以愈有建设性的框架看待挑战,结果愈正面。
       
研究显示,抽离式的自我对话能引导我们以挑战导向思考压力情境,告诉自己「你做得到」,而不是把当下的处境视为灾难。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请参与者用沉浸式(以我为中心)或抽离式(转换观点)的自我对话,写下他们对压力事件最深刻的思考和感受。文章中透露出最多挑战导向思维的参与者中,七五%来自抽离式自我对话组。相对的,文章中透露出最多威胁导向思维的参与者,六七%来自沉浸式自我对话组,形成强烈对比。
 
某位沉浸组参与者写道:我担心搞砸面试,得不到工作。而我总是会搞砸。我总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总是非常紧张。我陷入紧张,导致面试表现不好,又导致我更紧张,陷入负面循环。即使拿到工作,我想我还是会害怕面试。
 
另一方面,抽离组的内在声音则明显不同。一名参与者思索他在约会前的不安时写道,亚伦,你得慢下来。这是约会,谁都会紧张。天呀,你干嘛那样说?你得退一步。拜托老兄,镇定一点。你可以的。
       
如果抽离式自我对话能帮助成人,我们自然会猜想是否也能帮助孩童。身为家长最大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在面对困难但重要的情境时坚持下去,例如帮助他们找到读书方法。心理学家卡尔森(Stephanie Carlson)和怀特(Rachel White)思考这个问题时,发现了蝙蝠侠效应(Batman Effect)。
       
他们在一项实验中,请一组小朋友假装自己是超级英雄,同时交给他们一个很无聊的工作,模拟小朋友必须完成繁琐的回家作业的经验。实验者请孩子们扮演他们挑选的角色,然后用这个角色的名字问自己,自己在这项工作上表现如何。例如,一名小女孩假装自己是爱探险的朵拉(Dora the Explorer),实验者请她自问:「朵拉有努力工作吗?」卡尔森和怀特发现,以角色称呼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孩子,比起以一般方式使用「我」来思索自身经验的孩子,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坚持更久。
       
这些发现全都凸显,只是稍微转换我们内省时的自称,就能影响我们在各种领域中控制自我对话的能力。



►本文摘录自《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习惯:紧张下维持专注, 混乱中清楚思考, 身陷困难不被负面情绪拖垮, 任何时刻都发挥高水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