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控制狂?顶尖选手行为没说出口的秘密

发表时间:2021-06-02 点阅:6420
Responsive image

Photo by Moises Alex on Unsplash


二○一八年六月,网球巨星纳达尔(Rafael Nadal)踏上法国网球公开赛的红土球场,准备在决赛中拿下第十一座法网冠军。一万五千名球迷热切等待一场世界级的比赛,他和来自奥地利的对手蒂姆(Dominic Thiem)准备一较高下。纳达尔做了他一惯的赛前动作。首先,他手拿球拍穿过球场走到他的板凳,面对观众席脱下暖身外套,一边踮脚来回弹跳热身。接着,一如往常,他把参赛证件面朝上放在椅子上。
       
比赛开始,纳达尔立即取得领先,拿下第一盘。每一次得分后,他会在发球前摸一下衣服、头发,仿佛要整理好归位。中间休息时,他会喝能量饮料和矿泉水,接着把瓶子都放回原来一模一样的位置:椅子左前方,两个瓶子前后完全对齐,以斜角对准球场。两盘之后,纳达尔击败蒂姆,再一次以胜利者之姿离开法网。
       
你可能认为与世界级网球选手较劲,最重要的是避免肌肉拉伤,但对史上最伟大的选手之一并不是。「在球赛中,我最努力做到的,」纳达尔说,「是让脑子里的声音安静下来。」他在球场上的个人习惯在许多球迷眼中或许逗趣古怪,却为他提供了一个控制自我对话的合理方法。
       
每次都将球员证面朝上摆放,仔细将水壶在椅子前对齐排好,在发球前确认头发是他要的样子,透过这些动作,纳达尔在做的是「补偿控制」(compensatory control)。他在实体环境中创造秩序,借此创造他需要的内在秩序。用他的话说:「这是我参加比赛的方式,在我的周围创造我脑中寻找的秩序。」
       
透过整理环境来缓解内在对话,不限于个人表现的场域,人类会以各种方式在环境中创造秩序。这也许能说明近藤麻理惠为何风靡全球,她主张清除家中杂物,只留下会带给自己喜悦的物品,其实就是透过在环境中创造秩序来影响自身情绪。
       
但是让环境井然有序,如何影响我们脑中的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主观控制感(perceptions of control)这个概念,也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影响世界。
       
掌控自己的欲望是人类很强烈的驱动力。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未来,会影响我们是否为目标努力、付出多少心力,碰到挑战时又能坚持多久。因此,增加控制感可以带来各种好处,从身体和情绪健康的提升,学业与工作表现更佳,到更令人满足的人际关系。相对的,觉得自己失去掌控,往往会导致负面自我对话激增,并驱使我们努力拿回掌控权。这就是为什么改变实体环境很重要。
       
要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中,你除了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结果,还必须相信周围的世界是有秩序的,你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会获得意图的效果。有秩序的世界使人安心,生活比较可控,也较能预测。
       
我们对外在世界秩序的需求极为强烈,甚至有研究发现,当参与者回想失去控制的感觉时,居然会在影像中看到其实不存在的图形。他们的心智透过模拟秩序,让他们想像出图形。在另一项实验中,无法控制周围噪音的参与者,被要求从两张明信片中选一张,一张上面的睡莲有黑色边框,传达出结构感,另一张相似的明信片则没有边框。平均而言,参与者偏好有结构感边框的明信片,边框也代表着秩序。
       
科学家发现,我们也能像纳达尔一样,在心智中模拟秩序,方法就是整理我们周围的事物,确保实体环境符合特定、可控的结构。这样的做法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完全不用跟我们正在面对的问题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在环境中创造秩序如此有用,因为通常很容易办到。
       

►本文摘录自《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习惯:紧张下维持专注, 混乱中清楚思考, 身陷困难不被负面情绪拖垮, 任何时刻都发挥高水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