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清零政策可能终结中国的「改革开放」
发表时间:2022-07-08 点阅:1286
Photo by cheng feng on Unsplash
中国共产党在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就一直以政治官僚的强大能力闻名世界。虽然中共排斥政治转型,但一直善于管理经济,已经成功将中国从贫穷的落后国家变成世界工厂,如今更是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
其中关键,就是防止共产党过度插手经济,借此防止像之前的毛泽东时代那样,因为意识型态的影响而不断动荡。但不幸的是,中共在2012年又推举了一位意识型态拥护者上台。虽然习近平比毛泽东务实很多,但还是和毛一样热衷于政治斗争。
习近平目前为止最危险的政治斗争,就是COVID-19清零政策。他希望在今年秋天的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成为史上第一位连任2次的领导人,而清零政策就是他的大赌博。他认为清零比西方国家,尤其是比美国的防疫政策更优秀,因为美国的死亡病例比中国多出许多。在SARS-CoV-2病毒株一开始的传染力较低时,清零政策确实有科学基础,也似乎确实有效;但现在的Omicron病毒株传染力实在太强,注定不会成功,所以已经沦为了政治赌局。如果习近平赌输,无论他今年秋天能不能连任成功,权力都会受到影响。
难怪他会在5月5号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再次重申上海的清零政策可以摆脱COVID-19。「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应该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与一切歪曲、怀疑、否定中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做斗争。」
但清零政策注定会严重伤害经济,上海在60天的严格封锁之后,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比去年低了60%,零售额也几乎少了50%。以美元计算,4月份的出口额只比去年增加3.9%,大幅低于3月份的14.7%,是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在此同时,上海4月份的失业率也达到6.1%,是2020年2月以来的最高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副教授徐建国,在今年5月的线上研讨会中表示,今年COVID-19已经影响了上海、苏州、深圳、东莞、北京等总共1.6亿的人口,造成了18兆人民币(2.68兆美元)的经济冲击。湖北省这两年来的疫情总共影响了1,300万人,冲击1.7兆人民币。
清零造成的严重损失,让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怀疑中国今年能否达成GDP成长5.5%的目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亚洲经济学家Chetan Ahya在5月的研究报告中表示,「如果大都市的封城时间不再延长,中国今年成长率预估为4.2%。」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5月将预期成长率从4.3%调降至3.7%,瑞士银行则从4.2%调降至3%。北京大学徐建国教授更为悲观,根据《南华早报》报导,徐建国认为2022年的成长率可能无法超过2.3%,总经济规模将等同于2020年。
此外,经济学家也担心大量的筛检会进一步排挤中国的经济成长。摩根大通估计,病毒筛检的总成本至少高达400至500亿人民币(合59.7至74.6亿美元),是年度GDP的0.4至0.5%。野村投信的经济学家则在5月的研究报告中表示,每两天就对全城70%的人进行一次PCR,总费用相当于全国财政支出的8.4%,可能会排挤到基础建设等其他政府支出。
荣景不再?
中国对「清零」所造成的经济混乱反应正在显现。首先,它没有快速放宽外出限制。上海封城持续了约2个月,但经济显然在封城之前就已经受到冲击。中国不仅尽力阻止外国人进入,同时也限制发放护照,并告诫中国人不要出国旅游。国家移民管理局还在5月表示,由于疫情严峻,将「严格限制」不必要的海外旅游。
长期被国家主席习近平边缘化的总理李克强,近来因为出面稳定摇摇欲坠的经济,而再次受到关注;但目前还看不出他的作法成效多大。5月下旬,李克强和数千名来自地方政府、国营企业和金融公司的代表紧急召开会议,呼吁各方确保降低失业率,让第二季的经济维持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在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33项协助企业的措施,包括额外退税1,400多亿人民币(210亿美元)、提供货车相关贷款等等;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在8月底前,把主要用于基础建设的3.65兆元专项债券发放完毕。
5月底时,金融监理机关也会见了主要金融机构,敦促各机构增加贷款。根据官方媒体的会后报导,监理机关点名多家银行,根据机关设定的额度各自发放贷款。
虽说这些刺激经济的措施可能有办法让中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复苏,但是持续施行的「清零」政策,并不利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毕竟北京政府的防疫重点并未放在最能提高保护力的疫苗接种,而是建立筛检、疫调、检疫所需的基础设施。北京当局下令要求地方政府要有办法在24小时内检测所有市民,大都会地区必须在各个住宅区步行15分钟的距离内设立筛检站,之前的临时筛检设施,如今也换成了私人医疗企业设立的永久性筛检站。
由于习近平主席希望防疫自给自足,中国拒绝进口外国疫苗,而是开发国产mRNA疫苗;但国产疫苗何时能推出、效果如何,目前都还是未知数。
目前除了北韩以外,全世界其他国家都在学习如何与病毒共存。由于SARS-CoV-2这个病原体难以预测,不断变异之后的传染力越来越高。从长远来看,中国的清零战略必然会让中国跟世界越离越远。
之前的美中贸易战并未严重动摇外资对中国的信心,反倒是独断独行的防疫政策,让许多外国企业重新思考是否要继续依赖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清零政策对贸易的冲击,远超过贸易战的威力,无论关税怎么设定,川普发布多少推文,都没办法像清零政策搞得这么满目疮痍。清零政策不仅让中国的贸易环境变得难以预期,而且效率低落。如果供应链中断这种大问题未来将成为常态,企业就没有诱因继续把中国当作制造基地。
《华尔街日报》在今年5月报导,苹果公司已经向许多上游厂商表示,希望能提高中国以外的地区,例如越南和印度的产能。目前苹果90%以上的产品都在中国制造,中国庞大的生产基地,的确相当利于生产中国消费者需要的苹果产品;但世界上其他地区所需的产品是否也要继续在中国制造,却是另一个问题。人们以前很爱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给出像中国一样那么好的生产条件,但这些生产条件其实都来自专制政权,而这个专制政权争强好胜,而且越来越难以预测。
欧洲企业也开始对中国感到不满,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4月的一项调查发现,在372名受访者中,有23%的人正考虑离开中国,比例创下2012年以来的新高,约有78%的受访者表示,防疫政策已经降低了在中国经商的吸引力。
在国际商界,最直言不讳抨击中国清零政策的人,就属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他4月接受瑞士杂志《市场报》(The Market)采访表示,外国企业正在考虑把部分投资转移到其他国家,并且直言,「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不再是全球顶尖的采购和制造基地。」
针对中国防疫政策政治化的问题,他表示,「目前,国家主席逼着中国走上了他指定的道路,然后用自己的陈述绑死了整个国家。这变成了一场悲剧:第一个被疫情袭击的国家,竟然得最后一个走出疫情。」
►►本文作者为台湾金融研训院外籍特聘研究员;译者为廖珮杏
〈更多文章内容请详:台湾银行家 [第151期]〉
探索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台湾银行家》杂志 (http://service.tabf.org.tw/T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