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中国烂尾楼停贷潮

发表时间:2022-09-12 点阅:1454
Responsive image
     
 

揭开金融稳定 潜在风险冰山一角

中国房地产业最近再起风波,开发商依赖购房者的预售资金,但监管收紧和疫情影响导致资金链断裂,停贷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正在对开发商、供应链、银行和政府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继去年夏天的恒大违约事件后,中国房地产行业最近再起风波。房地产商迫切希望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但停贷事件令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行业尚未走出困境,问题不仅在于违约方面。事实上,开发商面临的困境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

此次危机的焦点是购房者,由于开发商依赖购房者的预售资金,但监管收紧和疫情影响导致资金链断裂。根据公开数据库披露的资讯,与商定的交房日期相比,开发商平均延迟14个月。截至今年7月底,这些停工项目涉及至少82.1万户,如果按首付比例30%计算,购房者的按揭贷款可以达到7,350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中国抵押贷款总额的2%。这些已经公布的建筑项目仅是停工项目中的一部分,如果按照最坏的情况估算,即所有烂尾项目的业主都决定停贷,那么可能涉及逾期的住房按揭贷款将会达到2.3兆元人民币,占抵押贷款总额的6%。



骨牌被推倒  一系列连锁反应海啸般袭来


停贷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正在对开发商、供应链、银行和政府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停贷涉及的项目几乎都来自民营或违约的开发商,如恒大、融创和绿地等,这些开发商在信用和消费者信心方面均不乐观。事实上,在停贷抗议涉及的项目中,仅有32%已经超过了预期的交房期限。换言之,这说明购房者对新建筑项目是否能完成已经失去了信心,相较之下可能转向偏好现房。在这种情况下,十分依赖预售作为资金来源的开发商将面临较大压力,过去4年中(2018年至2022年),预售的比例已经高达86%。

由于市场情绪低迷,房价增长放缓,2022年房屋销售额下降幅度可能达到30%。这可能会影响开发商偿还债务和支付承包商款项的能力,如此一来,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家电,整条供应链都是潜在受害者。

停贷潮无疑也会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偿付能力。2019年房企不良贷款率为0.7%,这个数字到2022年底可能会达到4%以上。不过,房地产贷款仅占银行资产的4.5%,相较之下,按揭贷款占银行资产比例达到11%,相关风险对银行影响更大。目前中国监管机构正在寻求缓解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方法,例如国务院将设立房地产基金计画,首期将从中国建设银行获得500亿元人民币资金,不过代价是可能会导致建行核心一级资本比率下降。



购房者对开发商失去信心  难以轻易复原


此外,中国政府也将调动国家资源,确保未完工住房的妥善交付,从而避免停贷潮越演越烈。但停贷风波的症结在于购房者对开发商失去信心,难以轻易复原。在疫情影响和监管变化下,家庭更加偏好储蓄,而非房地产投资。2022年6月调查显示,即使按揭利率回到2017年的水平,也仅有16.2%的家庭预计房价会上涨,16.9%的家庭打算3个月内购房,低于2018年年中的36.5%和23%。这种情况下,只有中国政府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重建消费者信心,才有可能将浮现的冰山重新沉入水中,否则未来将会为中国和亚洲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最普遍的影响是系统性风险加剧,在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加剧下行压力。由于房地产占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这种困境的潜在影响会很大。事实上,在今年的余下两个季度,甚至到2023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一直成为中国经济的拖累因素。

其次,房地产业可能越来越多的面向国有企业,逐渐改变民营企业占据主导的现状。一个迹象是,开发商建楼需要土地,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2022年迄今,国有企业购买土地的份额从2019年之前的40%快速增加到74%。这意味着民营企业高杠杆、快速周转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有企业有机会扩大市场份额,并从陷入困境的开发商那里购买廉价资产。

对于亚洲而言,中国经济放缓,意味着其进口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大宗商品出口国或地区对此感受会更加明显。由于国内房地产建设需求疲软,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一直在减少。中国也在积累原油和天然气储量,很快地,我们可能也会看到这两种商品的进口下降。贸易情绪低迷可能会影响新兴市场,并对资产价格和信用利差产生外溢效应。
简言之,此次停贷危机及其对亚洲产生的经济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风险。中国房地产业大清理的代价高昂,对开发商、家庭、银行和国家来说都是如此。

►►本文作者为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更多文章内容请详:台湾银行家 [第153期]
探索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台湾银行家》杂志 (http://service.tabf.org.tw/T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