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我在瑞典生活,发现了幸福的宽度

发表时间:2022-10-07 点阅:1612
Responsive image
     
 
记得多年前仲夏节参与瑞典亲戚的聚会,在场有个十岁左右的女孩,亲戚们和她聊起了学校生活,问女孩学校功课会不会很难?女孩很骄傲地说,不会,我的成绩是全班的平均!

听女孩这么说,我还以为她在开玩笑,等着她爸妈吐槽:「才平均有什么好骄傲的?」但是女孩看起来不像在说笑,在场大人们似乎也不觉有异,继续和她聊喜欢哪些科目、平常喜欢和朋友做什么等等。

在大家继续闲聊时,我自己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告诉女孩:「才平均有什么好骄傲的?」

「平均」就数据上的意义,是不太好也不太差,也就是很普通。而「普通人」,就是绝大多数的人。如果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只是」不够好的普通人,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模样?

我记得小时候在台湾幼稚园,就有老师带着我们背英文字母和算数学,而在瑞典,小孩上了小学才开始正式学字母,而且一个礼拜只学一个,数学进度更是让亚洲家长摇头。此外,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回家功课,很少给孩子成绩排名,也没有从小送孩子上画画、钢琴等各种才艺班的风气。

度过这样相对闲适、少有竞争的早期阶段,孩子们摸索自己的能力所在,那些刚好适合升学、从事白领工作的孩子,在科技、法律、学术、商贸等行业中打拼。对文艺更具天赋的孩子也许从小不被逼着学画画、钢琴,但一旦产生了兴趣,可藉著许多教育机会和管道往文艺产业发展。另外,绝大多数资质和天赋都很「平均」的平凡孩子,找个自己不讨厌的工作,上班时在岗位上贡献所能,下班后认真经营生活、丰富生命经验。虽然人生路不一定顺遂,未来收入也会有高低差距,不过人人都能去摸索、打造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成为「状元」才是人生胜利组?
 
在台湾,从小师长就跟我们说「行行出状元」,表面上的意思是,就算书读得不好,往其他领域发展也能有成为「状元」的机会,但实际上也隐含另一层意义:不管走哪条路,都要成为「状元」,出人头地,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人生。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台湾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总是充斥着教人成功致富的书籍,而走进瑞典的书店,我马上就发现,怎么几乎看不到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书?在美国和台湾红遍半边天的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我问及身边的瑞典人,大多人连书名都没听说过。

就劳动环境而言,台湾社会的白领和蓝领阶层的工作收入和劳动环境相差悬殊,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学校成绩能大幅决定他这辈子的收入和生活条件,这也造成学校教育的功利和阶级意义扭曲膨胀。我还记得,国中老师每次段考完就让我们按名次选座位,考最后一名的同学总是坐在蒸饭箱和垃圾桶旁边。高中模拟考完,大家挤在布告栏前看着密密麻麻的排名;每年联考后,校门外挂著写上斗大名字,庆祝某某某上榜的红布条。在脸书上偶尔会看到政治人物毫不保留地描述自家儿女和名师、名家请教交流,展示各种智识教育上的优势,底下的留言充满大众钦慕赞许的留言。以上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对瑞典社会来说都是天方夜谭。

从瑞典的生活中,我看到许多和台湾截然不同的思考逻辑和社会现实。而我认为书写瑞典,如果光是描述瑞典的显性特征,或给两者一评高下,对台湾来说意义都不大。我想了解的是,是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两个社会如此不同的风气?

借由此书,我除了观察瑞典和台湾之间的不同之处之外,也试着去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脉络,并且以台湾为出发点,思考瑞典能为我们带来的启发。

  ►►本文摘自:《当个普通人也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