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过往是土壤,创新是养分 | 打造「可持续性」的文创商机
发表时间:2023-10-12 点阅:1473承过往技艺、历史、情感,并赋予新生命,文化创新可让飘零的繁华景致焕然一新,可毫无章法与利基点的文创,却如沙堡般一冲即垮,无法形成长远的商业模式。
每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特色,都应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从创意、创新、创业的层面来看更是如此。推动文创产业首要的工作,就是盘点已经存在的文化资产,设法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策略发展方向。此外,最好能整合不同于传统的新元素、新设计、新人才,带来意想不到的基因突变,进而演化出具有特色的产业新风貌,千万要避免只知模仿、复制的抄袭行为。日本相当重视文创产业,其政策规划、资金投入及执行推动有许多值得借镜之处,学习不是为了抄袭,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风,也不是外在形式上的模仿,而是从中学习日本人重视品质、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及长远角度的大格局思考,才不会形成短视近利、缺少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文创产业的打造不应追求立竿见影,不能寄望小投资创造大成果,惟有投入充足的时间精力、集体智慧、资金资源,才能形成不易被超越的经营护城河。在日本文创产业的成功案例中,经常可以看到长远思考的工匠精神,其创业过程往往投入庞大的人力、时间、财力,运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来落实使命,精雕细琢、持续创新,使得日本匠人文化具有传承百年的经营实力。
传承筑地灵魂
造就新生丰洲市场
传承与创新是文创事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东京人气景点丰洲市场就是最好的实证。其前身是1935 年开市的筑地市场,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批发市场之一,后来因为过于老旧、杂乱无章、卫生条件不合格、腹地不敷使用等问题,东京都政府推动搬迁计画,新市场比起筑地市场约有2 倍大,地点设在距离原址2.3 公里外的丰洲人工岛上面,2018 年10 月11 日正式迁移,拥有水产仲卸卖场栋、水产卸卖场栋、青果栋3 个主要现代建筑群。
要如何形容丰洲市场呢?说是新瓶装旧酒也不对,因为丰洲有点像是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儿子,虽拥有与父亲筑地类似的基因,外形有部分神似,但比起父亲却是高大、气派、帅气许多,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筑地市场原有传统质朴及身历其境的热闹气氛,对于怀旧的人而言是一种遗憾。当在规划新文创商模时,要特别注意传统文化元素如何顺利演化的议题,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设法保留原有商模的灵魂,在拼接新元素的同时,不能过分流失原始文化的精神,如何去芜存菁、整合构想、演化出适应现代的商模,将是文化创新最大的考验。
革新伴随着遗憾是必然的,迁移新址后虽失去传统的热闹,但过去筑地市场包括寿司大、大和寿司、八千代、大江户等40 间美食名店又重新在丰洲市场开张,或许少了旧日逛早市的乐趣,美味依旧老字号却也弥补不少饕客内心的惆怅。名店最明显的景观就是大排长龙,想要品尝美食的朋友最好有心理准备,千万不要选择假日到此一游,有时人潮汹涌,光是排队就要花费4个钟头之久。
重塑杂乱市场形象
温控保鲜X 市场重划X 打卡景点
原来的筑地市场摊商、当地民众、观光客混杂,丰洲市场则是区隔开来,观光客只能在参观通道隔着透明玻璃欣赏水产、蔬果的交易过程,无法用五感近距离体验现场的拍卖手势、叫卖声与鱼腥味,但好处是可以维持市场的安秩序与整洁,同时避免摊商做生意时遇到不必要的干扰。丰洲市场还具备稳定的温控管理,所有的交易都在封闭的建筑物当中进行,有助于建构确保食品新鲜的物流系统,这是旧市场做不到的地方。丰洲市场基本上是旧基因与新元素的融合体,旧基因除去原本的40 间美食名店之外,还有接近70 家专门贩售摊商所需用品及食材的五金行、杂货店、物产店、小吃店,同时搬迁到水产卸卖场栋。过去在筑地时这些商家散布在市场,现在则是聚集在一起形成「鱼河岸横丁」的商店街,拥有许多贩卖昆布、柴鱼、海苔、渍物、调味料、厨房用具的老店,是观光客挖宝及购买伴手礼的好地方。绿化广场算是丰洲市场的新元素,地点位在水产卸卖场栋的顶楼,宽广的空中绿草地,壮阔的东京湾,是民众拍照打卡的绝佳景点,早晨太阳刚刚亮,可以欣赏到从夜色逐渐苏醒的东京都,如果天气好、视野佳的话,还可以远眺东京铁塔及彩虹桥等著名地标,是游客放松身心、欣赏大海的好去处。
片面思考急于求成
台北圆环2 亿错误
比起筑地市场,台北旧圆环的改建计画就显得坎坷许多,台北圆环原名建成圆环,邻近大稻埕,是台北早年繁盛发展的起源地,是独特风味小吃的集散地,是老台北人最深沉的记忆,曾经是台北重要的地标景点。
后由于1993 年及1999 年2 次大火的肆虐,台北市政府决定启动台北圆环再生计画,并且于2002 年拆除、2003 年重新开幕。然而,历经长达10 年以上的改建与调整,斥资2 亿建设的「建成圆环美食馆」却由于建筑设计不良、欠缺商业模式成为蚊子馆,最终沦落到2016 年再度被拆除的命运,目前的新圆环是提供民众休憩的绿地广场。
同样是旧市场命运大不同,筑地市场有丰洲市场延续新生命,台北圆环却空留遗恨成追忆,问题出在哪里众说纷纭,不过缺乏大格局的思考,以及急就章的速食文化恐怕是最大的罪魁祸首。从拆除到开幕不过1 年时间,就让人心中充满疑问,如果台北圆环不是用点的方式来思考改建计画,而是从整体大同区的角度进行规划,甚至从全体台北的区域发展来进行设计思考,或许有助于保留庶民美食文化的圆环旧基因,同时融入现代城市美学、绿地设计的新元素。点、线、面全局思考打造百年永续产业。
其实任何文创事业的推动都要分别从点、线、面的角度抓稳大方向,筑地市场改建就不单纯是从原址这个点来进行狭隘的思考,而是整合东京中央区及江东区的跨区域思考,设法将筑地及丰洲这两个点连成线,然后盘点旧基因、开创新元素形成面的文化创新模式。采取大格局、全面性的城市规划当然有缺点,那就是方案形成时间冗长、投资金额庞大的问题,好处是提出的方案通常具有永续发展的实力,其创造的文创商模可以历经百年而不坠,日本人民族性确实有值得台湾借镜之处,至于工程时效及投资回收如何拿捏,则考验著民众及政府的集体智慧。
扩大时间轴线及思维格局,是台湾文创界的关键学习议题,未来绝不能再采取赶进度的单点设计模式,我们要在许可的范围容纳多元思考的面向。每个地方都是我们的故乡,蕴含值得好好珍惜的丰厚文化,应从更广泛的范围去寻求有助于促进思考的策略触媒。如表一,文创组织可以从景观、文史、生活、美食、旅游这5 大思考方向盘点故乡的文化资产,并且通过旧基因与新元素的巧妙融合,帮助文创事业找到可长可久的蓝海策略。
170 年历史
长出大稻埕文创大街
台北圆环虽然失败,但是近在咫尺的大稻埕却显得风采依旧,伴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展现出新的姿态。大稻埕是旧基因与新元素融合的成功典范,早期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台北以南的迪化街,主要是南北货、茶叶、中药、布匹等项目的批发集散中心,每当农历过年来临时分,就幻化为年货大街,人潮汹涌,络绎不绝。
如今的大稻埕不再单纯扮演商品批发及年货采买的角色,自从2011年周奕成租下迪化街洋楼屈臣氏大药房,成立小艺埕开始,大稻埕历经10年发展出第二条商业轴线,现在迪化街不再只是年货大街,更是台北知名的文创大街。年轻时曾经参与野百合学运的周奕成是大稻埕变身的灵魂人物,长期在大稻埕经营文化街屋的事业,目前是世代文化创业群的负责人,其营业项目包括创业助成、街区营造、文化运动3 大主轴。
周奕成的第一栋街屋小艺埕取其「大稻埕上卖小艺」的意思,目前在此经营的品牌有1 楼的台湾物产、BOOKSTORE1920s、好攸光刻所、布物设计,落在2 楼的是炉锅咖啡,设在3 楼的有思剧场、ASW Tea House 及AntiqueBar 1900, 是漫游历史时空、品尝精品咖啡的好去处,传统文化资产在此经过重新设计、包装,展现出新世代的生活美学概念,旧基因与新元素的盘点与融合在小艺埕的空间里充分体现。
闲逛大稻埕的文化街屋,走入经过精心策画改装后的巴洛克建筑,旅客宛如坠入时光隧道,重返旧日光影来到1900 年代,历史穿越不只是老一辈的思怀,同时也是新世代共同的遐思,周奕成继小艺埕之后,不断引进年轻世代的新思维与新创意,陆续成立民艺埕、众艺埕、学艺埕、联艺埕、青艺埕、合艺埕、同艺埕、乡艺埕、婉艺埕等。
民艺埕是栋百年的三进式街屋,位于迪化街霞海城隍庙旁,以发挥民艺精神为主题,联艺埕取其联合国之意,以风土、博物、旅行为主题;婉艺埕则是发扬1920 年代精神的女性生活选品、文化体验场所。每栋文化街屋各有其独特的定位及使命,为传统文化及产业注入新的生命,是培养年轻文创工作者的重要场域。
善用文化资产
历史底蕴成商模泉源
人类细胞带有23 对染色体,每一对有2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遗传自爸爸,一条染色体遗传自妈妈。现在的大稻埕就像拥有2 条染色体的细胞,一条是传承超过170 年的商贸文化,一条是10 年前才发展出来的文青路线,2条性质迥异的轴线相辅相成,彼此缠绕形成全新的街头景观、文化氛围及商业模式,其实大稻埕的发展是跌宕起伏的,是旧基因不断吸纳新元素的循环过程,容许自由试验及探索冒险,是孕育文创产业的必要条件,每个世代都应该有其引领风骚的灵魂人物。
成功的文创事业很少是无中生有的,要善于盘点及应用过往累积多年的文化资产,当创业者有了坚实的基础做跳板,加上迎向未来梦想的翅膀,就不再是虚无飘渺、空有白日梦的文化工作者,而是有历史底蕴、充满蓬勃活力的文化创新者,文创不应该是全然抛弃旧的传统与事物,而是在新旧之间追求价值平衡的自由冒险,要为传统产业链引进新人才、新设计与新的美学观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加丰富有了新生命的流动。
〈更多文章内容请详:《能力杂志》2023年10月号,非经同意不得转载、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