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真正认识美国,解密《查理与我》里的60年代人权运动关键字

发表时间:2023-06-13 点阅:1126
Responsive image
     
 
出版于1962年的《查理与我》,是一部精彩的旅游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史坦贝克开着皮卡车,带着爱犬查理,用将近3个月横越美国38个州。故事写活了旅行不按牌理出牌的各种大小「惊喜」,记录了他看见的美丽与丑陋的风景,以及与陌生人互动的窘境和欢乐。一上市就立刻深获读者喜爱,时至今日仍获选为Goodreads读书会选书,可见其历久不衰的魅力。
 
《查理与我》远不只是一部旅游故事,它包含了史坦贝克对美国文化社会的细腻观察与反思,他对消费主义、都市化、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等议题的反思,今日读来依旧令人心有戚戚焉。
 
来到美国南方时,史坦贝克自然而然地触及了极具争议性的种族问题。50与60年代,非裔族群人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方兴未艾,诡谲的社会气氛、火爆的抗议现场,以及美国社会不同族群的立场,透过史坦贝克书里平实动人的描述,清楚浮现在你我的眼前。
 
今日非裔族群享有的各种法律保障,许多都是在这时期用血泪奋力争取到的。想真正了解美国,种族议题绝对避不掉,而《查理与我》讲述南方的章节,是不错的出发点。
 
《查理与我》书中提及的人权运动关键字,例如「隔离但平等原则」、公车罢乘、餐厅占位、黑人小孩进入白人学校就读……背后究竟有些什么故事、代表了什么意义呢?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南方,种族隔离仍是常态
 
尽管南北战争解放黑奴之后,美国修正案明文废除奴隶制,承认黑人的公民身份并给予法律保障,还赋予选举权,但其实,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美国南方普遍实施种族隔离措施,像是黑人和白人小孩必须分别就读不同学校,几乎所有的公共空间例如公厕、图书馆和餐厅等,黑人和白人都不共用。私刑(Lynching)杀害黑人的事件也很常见,甚至获得警方默许。
 
而且,这些种族隔离措施不算违宪,为什么呢?因为1896年,普莱西诉弗格森一案(Plessy v. Ferguson)立下判例,当时最高法院裁定:只要分别提供同等设施,就算平等,不会违宪,这个著名的「隔离但平等原则」,成了种族隔离措施在法律上的护身符。
 
在这里先岔题说明一下:美国的法律制度基本上采用「普通法」,也就是说,法官在判案的时候,不是依据成文法典,而是以一般社会习惯或之前的判决为依据,也就是说,如果连最高法院都判定可以「隔离但平等」,日后类似情况也就不会被认为是违法了。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打着「争取民主、打击种族偏见」的大旗,招募了上千万黑人参与战事、对抗纳粹。这些黑人士兵光荣战胜,回到自己的国家后,面对的却是歧视与种族隔离的残酷现实,自然难以接受,这股不平之气成了后来非裔人权运动的重要推力。
 
50年代:关键的胜诉,动摇种族隔离
 
50年代,人权团体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借由诉讼来建立种族隔离违宪的判例,现在就来谈谈其中两个关键胜利。
 
首先是,1954年「布朗诉教育委员会」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裁定,即使提供品质与设施完全等同的学校,实施种族隔离本身就是侵害宪法赋予黑人小孩的公民权,这话等于是正式推翻之前的「隔离但平等原则」,至今仍被视为美国史上最重要的最高法院判决之一。可惜最高法院并没有强制执行公立学校校园废除种族隔离,反而在隔年1955年「布朗诉教育委员会二」的宣判中,将废除种族隔离的工作交给地方执法机关,要地方机关以「非常小心谨慎的速度」(all deliberate speed)废除种族隔离,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1955年的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郡的罢乘公车行动。一位名为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的黑人女性因为拒绝将公车前排的白人保留座让给一个白人,而遭到逮捕与罚款。帕克斯在人权律师的帮助下,控告阿拉巴马州的公车种族隔离措施违宪。与此同时,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号召非裔族群展开公车罢乘行动。当时公车乘客高达70% 都是黑人,抵制行动严重冲击客运公司营收。罢乘持续了381天,最后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蒙哥马利郡公车上的种族隔离座位违宪,勒令废除。

 
餐厅占位行动
 
1960年2月,人权运动使出新招──餐厅占位(sit-in)。行动始于北卡罗来纳州,4名黑人大学生进入一家限定白人入内的小餐厅点餐吃饭,餐厅拒绝供餐,他们不离去,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等到餐厅打烊,隔天他们继续出现,重复同样行径。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他们的行动,抗议活动也遍地开花。到同年3月底,餐厅占位行动已扩及全美13个州50多个城市。
 
黑人小孩进入白人校园,没那么容易
 
1954年最高法院废除校园种族隔离的裁定,实际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像是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派出该州国民警卫队围住阿肯色州小岩城中央中学,阻止9名黑人青少年入学,最后还是在艾森豪总统派兵护送下,他们才顺利进入校园读书。
 
还有1960年11月,纽奥良州威廉法兰兹小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非裔小孩──名为露比(Ruby)的小女孩──正式上学时,愤怒的白人群众包围校园,用极尽污秽卑鄙的言词辱骂她、威胁她人身安全,逼得联邦政府必须介入,由司法部执法官天天护送她上学。
 
非暴力模式 vs 激进路线
 
在争取非裔族群人权的路上,由金恩博士主导的非暴力模式汇集了强大民气。透过电视机的转播,文质彬彬的占位黑人学生和柔弱的黑人小学生,如何受到白人暴徒的攻击和辱骂,手无寸铁的和平游行民众,如何遭到白人警方和白人群众暴力攻击,统统血淋淋地摊在全美各地民众的眼前,为人权运动赢得了许多支持与同情。
 
不过,也有些人权团体认为非暴力行动成不了事,主张黑人要站起来反抗、自卫,复兴黑人的民族荣耀,甚至打造黑人至上的社会,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麦尔坎.X(Malcolm X)。
 
 
以上提到的这些重大事件,在《查理与我》里都有着墨。最难能可贵的是,史坦贝克巧妙地透过他与不同族群的对话──倾向种族融合的白人老人、胆怯的黑人劳工、种族歧视的典型南方人和激进的黑人学生──将遥远、冰冷的「人权运动」一词,转化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和今日的你我一样,有复杂的情绪,背负著历史的包袱,也充满了对未知的不安与恐惧,值得读者细细咀嚼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