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纸飞机的故事生活

我确信这世界是由故事所组成,故事就是我的生活--我在生活里找故事,在故事里找生活。申惠丰,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助理教授、《纸飞机生活志》总监。

离开的原因,旅行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6-06-01 点阅:1893

「你为什么会想要当个牧羊人?」

「因为我想要旅行」

-保罗‧科尔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刘克襄在《11元的铁道旅行》写过一篇关于「新埔站」的文章,开头很有趣,他说:「我带者一群学生,想到一座无人的小车站。去那儿做什么呢?老实讲,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直觉,生命里应该有这样的风景。」

 

这趟旅程,我有幸参与,那时我任教的学校邀请刘克襄短期驻校,为学生举办写作工坊,并请他安排一趟踏查式的行旅,「新埔站」就是这趟海线火车小旅行中的其中一站。1919年开始兴建,1922年竣工营运,新埔站至今已超过90岁高龄;木造的站体,怀旧的建筑,老实说,是一座很美的车站,它的气质,与小镇的寂寞,非常的搭配。

 

去过新埔站的人,大概都知道那是个几乎无人的火车站。下了车,马上可以闻到空气中咸咸的海风,它是海线车站中最靠近大海的一座,出了站,马上可以听到海浪的,穿过一片红土田与一座红砖屋,大海就在眼前。

 

但,老实说,新埔站不是一个「好玩」的地方,认真说来,这地方称得上「无聊」,寂寞、荒凉、孤独都很适合用来形容新埔站。没有便利商店、没有热闹人潮、没有观光渔港,只有一条不论往左或往右仿佛都走不到尽头的海堤。我还记得那一次新埔站的巡礼,我们就只是带着学生站在海堤边看海,一些同学趁著退潮,走下了消波块,在海滩上独行。

 

我站在刘克襄身旁,他拿着配置长镜头的单眼相机,捕捉步行在苍茫沙滩上同学们的身影,没有太多攀谈,那是另一种安静,除了刮过耳边的海风与浪潮声,没有其他的杂音,连静不住的大学生们,都很安静。

 

什么是刘克襄文章中所谓「生命里应该有的风景」?每回在课堂上谈到这篇文章,我总是会问学生这个问题。那只是一座荒凉、孤寂、没有人烟的老车站,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风景让刘克襄认为每个人一生中都该探访一次新埔站?

 

没有意外,在课堂上这样的问题,学生总是沉默以对,不是不愿意回答,而是无法回答,单靠文本的阅读,不可能理解刘克襄文字中的秘密,那是一种深刻的体悟,如同班雅明所言的「灵光」(aura),只有在特定氛围底下,才能够感受到的独特领会,文字无法言明,只能留下微光。

 

所以,我会请学生走一趟新埔站,任务只有一个,找出刘克襄「生命风景」的秘密。这个作业,我出过几次,走过一趟新埔站,学生在课堂上的报告很有趣,对他们而言,新埔站像个化外之地,找不到便利商店(后来我发现,只要没有便利商店的地方,对学生而言仿佛就是一个缺乏文明的地方),人烟罕至,除了苍茫的大海,一无所有,最难熬的是,下了车,短时间内走不了,回程车通常都要一两小时后才有。

 

他们通常会在一眼就望尽的车站内磨蹭一段时间,外面日头炎炎,但很快的学生们就会失去耐心,走出车站,找看看有没有便利商店。很遗憾,那儿没有便利商店,要买个饮料消暑,得走上一段路程,才能看到一家小小的杂货店。杂货店老板娘,每次只要看见三五成群大学生模样的客人,就会问:「是不是静宜来的」,学生讶异老板娘的见识,追问如何识得,老板娘会笑着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群静宜的学生来我这里买饮料。」

 

逛完杂货店,同学们便会往车站走回,通常时间都还很宽裕,但已无事可做。只能在长长的海堤漫步,看着海,或者冒险越过海堤,在沙滩上嬉戏。回到课堂上,我问他们:「新埔站究竟有什么风景,是生命里应该拥有的?」不知这问题是不是太过形而上,台上孩子脸上,闪烁著各自的困惑与不确定。

 

「认真说来,那里什么都没有,如果这也算是个风景的话。」有位同学打破沉默,「那种什么都没有的风景,让人失去方向感,因为没有目的,所以仿佛哪都可以去,但却哪都去不了,最少在回程班车来之前,我们始终处于一种迷途状态,不是真的迷路,而是方向在在那里一点意义也没有。」

 

听完学生的分享,我十分惊喜,一个将近百年的老车站,像个智者般,学生走一趟,就为他们带来充满哲思的话语。台上的同学接着说:「因为哪都去不了,所以我们就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海,很认真的看,因为这是唯一能做的事。」

 

「徘徊海边的我们,继续把时间在此搁浅」,文章的结尾,刘克襄如是写道。这个车站没有时间感,没有方向感,走进便神隐其中,无所事事,只能抖落一身俗事,专心的与世界隔绝,专注地凝视自身,没有目标,无法规划,只能漫游,一步一步的感受寂寞,或者说,在静止的时间中,体会某种瞬间的永恒。也许这就是作家笔下每个人都该有的一幕生命风景,静止,在也许只有极短暂的时刻里,投入另一种价值与意义,缓慢且宁静,无须苦苦追赶。

 

「离开的原因,就是旅行的意义」,在课堂上,我也曾与学生讨论什么是「旅行的意义」。我总是借用陈绮贞的歌词做结语。旅行就是为了「离开」,无论离开的原因,或者离开本身就是原因,「启程」本身就意味着离弃的必然,旅行就是一种离开的过程。离开那些困囿我们的事物、空间、价值与情绪,从一个熟悉的生命文本,转接到另一个陌生的生命文本,在格格不入中、在旁观的视角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重新审视、转化、嫁接自己的正文意义--我们总是想要厘清困惑自己生命的原因,想要追寻属于我们的真实,但站在原地,必然无法找到答案,我们需要另一种视野、另一种体会,所以我们必须离开。

 

 

「当一个人想要重新定义自己和要追寻什么样的人生时,他们就会展开一段旅程,拥有生命的独特片刻。」这是电影《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女主角茱莉亚‧罗勃兹在看完原著后的感想,十分深刻的诠释了旅行的意义。正是那个「生命的独特片刻」,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与清理,那些在我们生命中已然静止、停滞,逼使我们妥协并安于现状的种种。一如电影中,女主角丽兹决定离开,因为她对生命有热情消失了,所以要去能让她再次悸动的地方,无论是美食的义大利、灵性的印度或者充满爱的峇厘岛,她在这些地方寻找困惑她生命的答案,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离开的原因,就是旅行的意义。不是逃避,而是追寻,困惑是生命中逃离不了的宿命,每个人都会遭遇,我常想,我们对自我、对生命产生困惑,会否是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停驻太久,生活开始走向一种不断重复的轮回,所产生的一种薛西弗斯式的困局。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难为,抗拒不了但又难以自处,但我更愿意将困惑看成一种「征兆」,它告诉我们,是该出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