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懂得区分公我与私我,一样可以终于自己、表里如一

发表时间:2020-08-27 点阅:2379
Responsive image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你不需要保有自我,但必须做到表里如一。可以区分私底下和工作时的自我,也就是本性和举止。

 

刚进哈佛商学院教书的时候,我们这批初出茅庐的资浅老师,常会偷偷观察经验老到的教授都在做些什么。我们仔细观察每人的上课方式,还拿两个问题来为他们打分数。

 

第一,他是否会向同学提出明确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简洁作答?或者问:他给的问题是否模糊不清,只能让学生神游太虚,放牛吃草?

 

第二,他对学生有多么推心置腹?有些教授给学生上了一整学期课,却从不表露自己的心声;有些教授就很乐意坦然面对学生,让大家了解他们的个性、癖好和幽默感。

 

当时还在建立个人教学风格的我算得上第二种人,虽然我很愿意多多坦露自我,做个广得人缘的好老师,但又不想在半个学生都不认识的教室里倾吐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希望求取某种平衡,将公私之间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获得终身教职以前,我曾在一次午餐时间凑巧跟已故教授艾索斯(AnthonyAthos)比邻而坐,那时他名满全校,位高权重。听说他拿到博士学位才两年,便因为教学精采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故事〈万人师表〉。我们聊著聊著,就谈到教师所要面对的种种挑战。教书这一行并不好混,于是我告诉他:除了课要教得好,还得保有自我。

 

「不。」他说:「你不需要保有自我——但必须做到表里如一。

 

先设好私人领域的界线

 

培养「表里如一」的个人风采,能帮助你抵挡此生注定躲不过的明枪与暗箭,使你在内心受到最小伤害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存活。在职场求生存很辛苦,往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父亲在商场打滚了四十五年,他就说过:商场如战场,缺少人情味。

 

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会遭到种种小暗算,如果你野心很大,挨枪中弹更是家常便饭,不愉快的事也一再发生,尤其在遇到难关时,有些情况会恶化,有些公司会倒闭,不留情面裁员一万人。

 

如果你把自我赤裸裸地带进职场,等于是让自己曝光,很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分开公私生活,才能保护自己的内在空间,处于这块不被外力左右工作情绪的园地之中继续保有自我。

 

换个角度看,活在办公室外的那个你可以担任你的后盾,供应你在职场奋斗必备的生存力量。你在家中拥有的自主权远大于职场,比较能做你想要的自己,也可以掌控大多数攸关个人前途的重要决定。

 

在家里还有一个职场欠缺的好处:无论你多么热爱工作,工作都不会爱你,家人才能给你爱。因此,家庭可以说是逃离职场的幸福避难所,不但让你获得自主与回报,还能平衡你在职场上的情绪起伏,持续对你发挥保护防疫的功能。

 

分开公私生活,也能帮助你在家庭和职场过得更加游刃有余,培养互不干扰的生活能力和工作实力。若干年前,我研究过几位二十世纪美国企业家,例如汽车大王福特、钢铁钜子卡内基、沃尔玛百货创办人华顿(Sam Walton)。

 

观察这些人的事业,可以看出几个有助于他们成功立业的共通点。比方说,每个人都擅长将自己的产品价值简单扼要地用一句清楚、好记的标语表达出来,福特如此形容自己创造的T型车:「它载你到目的地,再把你送回来。」

 

柯达相机发明人伊士曼(George Eastman)则如此描述自家相机:「你只管按快门,其他交给我们。」「言简意赅」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不过,这种特质对私生活却没什么用处,因为家庭和企业属于两个世界。一句可以让你跟潜在顾客建立稳固关系的标语,绝对无法帮助你跟别人展开心灵交流。

 

以沟通的深度区别公私

 

家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既充满微妙情感,也十分纤细敏感,维护这种关系所需要的沟通深度,绝对有别于职场的沟通。要将某个工作领域必备的技能和观点转移到至亲好友身上,成功机率只有百万分之一。所以,分开公私生活,各自建立适当的沟通方式,才能从中获益。

 

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不是建议各位将自己切割成两个极端,或鼓励你们过虚伪的生活,也不是告诫你们在进办公室以前,应先检讨一下自己的人格。把自己搞到那步田地,既非我所欣赏,也行不通。

 

原则要坚持,态度要柔软

 

努力区别公私生活,不是社会新鲜人才要做的功课,而是人人终生都要持之以恒完成的作业,不管你有多少财富、成就或权力。无论是初入职场或即将退休,要把自我和工作分开,都有如执行高难度的平衡动作,但毕竟值得尝试。关于这点,伊士曼做了很好的诠释。有位女士曾向伊士曼透露,她很欣赏他在商场上绝不轻易退让的行事作风,伊士曼听后如此回答:「想在世上生存,态度就得强硬,但也应当保留一点柔软的心。」

 

本文摘录自《记得你是谁:哈佛的最后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