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额报酬率」的产品真的能让你一夜致富?小心这个陷阱

发表时间:2021-06-03 点阅:3685
Responsive image

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今天已经不再根据人本身的价值来评断,而是有没有穿对的衣服、开对的车子,以及拥有一切「对的东西」。有许多东西都被认为是「有条件性」的,这些东西被用来确认并彰显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时尚趋势正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原本盛行于上层与中产阶级之间。
 

当流行的风潮吹向整个社会,上流社会已转移到下一个趋势去了。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之下,光在好餐馆吃饭或开好车是不够的,必须要吃顶级的餐厅、开最豪华的跑车才行。而够资格成为最顶级的人士,则经常故意不断换新,好让一般人跟不上。这种游戏会让我们的注意力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分散。

 

你的价值观被改变了吗?

 

直到不久以前,节俭被公认是项是美德,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更是理所当然,炫燿性消费则被视为粗鄙低俗。大家都会做长期的储蓄与规划,事先存钱而不轻易举债。
 

短短数十年间,社会已经将这样的价值观整个翻转了。及时行乐受到鼓励而成为当今的生活常态。2007至2008年间撼动国际金融市场的次级房贷事件,基本成因乃是银行透过塑胶货币、房屋贷款、信用放款与证券化商品,推动一波巨大的信用与消费泡沫。现在的银行喜欢让一般消费者成为债务人,而银行在消费金融业务上的获利比重之高,是传统银行早年无法比拟的。结果造成西方国家的家庭开始疯狂消费,陷入「我花,故我在」的迷宫。
 

许多西方国家的储蓄率已经降到历史新低。然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延长、逐渐改善的健康状态,加上对生活品味更高的期望,使得储备退休金的必要性大为增加。太多调查研究显示,许多人的储蓄、投资以及保险都不足够。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储蓄、投资及保险的好处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也无法在朋友聚会中挂在口头上炫耀。寿险是最好的例子。要享受寿险好处的前提,是必须死亡,就算如此还是无法亲身体验回报。

 

「超额报酬率」背后的迷思

 

试想一下。你在俱乐部里听到同事说,他在家里用新安装的家庭剧院,多亏了厂商所提供的轻松付费专案,十二个月以后才需要支付头期款。另一个家伙则在描述他刚买的最新款宝马轿车;你的高尔夫球友也提到他不惜下重本、新买了一套最新科技设计的高尔夫球具。
 

如果此时你告诉身边朋友,你把刚刚拿到的绩效奖金存下来,做长期投资规划或是买入失能保险,会得到什么回应?这些行为都会让你觉得和这些朋友不是同一伙。
 

在类似这样的社交聚会中,如果要与人谈论投资,你很可能会大谈狠赚三倍的矿业股票或是你心目中将在今年稳赚不赔的投资机会。若是讨论长期投资计划、规划投资组合,或是在市场震荡周期中长期投资,却只能换来朋友酸言酸语的嘲讽。顺带一提,这的确是增加财富最容易也最可靠的方法,
 

而金融商品及服务使用的销售技巧都一样。虽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金发美女斜靠著,但热销中的基金及股票往往都和奢华的生活连结在一起,运用「超额报酬率」当广告诉求,目的就是让投资者觉得自己快错过了好康。
 

如何享受物质主义带来的富足,而不变成欲望的奴隶?

 

牢记牛顿投资失利的故事,并从中学到教训。实际上,过度专注于物质主义或追求财富不会让人感觉更快乐。非但无法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还会削弱重要的人生价值。最糟糕的是,物质欲望可能带来近似一事无成的失落感。物质主义会带来不快乐,不快乐也会带来物质主义。如果不想被物质欲望奴役,具体而关键的做法就是厘清并且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实践。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是否让你有种印象,觉得金钱对快乐的帮助有限?甚至觉得金钱让人不快乐?实情并非这么单纯。不少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追求金钱的目的,只是为了购买更多东西或为了跟人比较,金钱将带来更多的不快乐。但如果原本的金钱仅够维持基本开销,增加财源的确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质。

 

►本文摘录自《多少才够?:从赚钱、花钱到持续累积财富的致富思维, 摆脱穷忙、不受市场情绪左右, 建立聚焦自我的财务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