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耐心与耐心的等价交换:2022金典奖复审观察

发表时间:2022-10-11 点阅:656
Responsive image
图档来源/2022金典奖

 
之前担任书奖评审时,亲身见证到学院背景评审们的强大之处,就知道自己在这种重要书籍奖项里绝对不是知识分子代表,更像是消费者代表。在收到参赛书籍后近两个月密集阅读过程中,作为一个相对老练的享乐主义消费者依然能获得此前无法想像的阅读乐趣,十分幸福。


数百本书分成七个纸箱堆在自家小宅客厅,盘腿坐在地上翻阅时,像一种单向交友,也像一种修行。品味书像是品味酒,感受资讯密度如芳香,感受情感如酒精,最后称斤论两地回来检视它的营养价值,还有自己有无不适反应。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自问:感觉了什么呢?期待什么呢?感觉到的这些文本优缺点,是在何种脉络下才成立的?自己具备哪些读者的特质?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时的顿悟感,就跟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时一样重要。除了知识,貌似我一切喜爱或者不喜爱的理由,追根究底之后都是肤浅的。确认自己的感受来自于某些极度肤浅的反应或需求,反而放心了──我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而这些理由完完全全是我自己可以负责的。


特别值得分享的心得是,因为这整个过程非常需要耐心,所以见到作者更有耐心地处理自己不可能有耐心处理的诸多细节时,就会加倍感激。反之,就会有一种「唉,您急什么?」的恨铁不成钢之感。个人觉得这种读者耐心与作者耐心的等价交换完全值得写成一篇论文来探讨它对整个文学宏观现象的影响,还有在其底下生存的最佳策略。


在抵达评审会场之后的第一个晚上,我就亲眼见证了其他评审的耐心,数位评审老师即便到了深夜依然在评审现场翻阅作品。这可是台南的夜晚啊,有那么多小吃跟酒吧等着我们去探索,能够抗拒这种诱惑,前辈们在图书室的背影让我由衷敬佩。


今年特别感受到的,是非虚构作品引入文学技术的尝试持续在进行中,而且有一些很不错的成果。谢嘉心《我的黑手父亲》做为最早被讨论到的作品之一,就为整场复审评审会议竖立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即便是论文,即便是社会书写,只要其中带有文学技术的成分,它就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来讨论。如果说谢嘉心《我的黑手父亲》是贴近散文美学体验的社会书,蓝雨桢《那个用歌说故事的人》就是以论文为载体,体现出小说式多视角、时空纵深感美学的范例。


小说则更积极于面对娱乐性在阅读体验中的重要性,吴佳骏《新兵生活教练》、陈思宏《楼上的好人》、何玟珒《那一天我们在鸡屁股后面寻路》、陈雪《你不能再死一次》、何致和《地铁站》、唐福睿《八尺门的辩护人》、萧玮萱《成为怪物以前》等无论新人或老手,让小说艺术更适合与当代读者对话的企图都非常明显,强化阅读乐趣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门槛。


散文则更多闪耀知性光芒,有意识地避免过多依赖抒情。林妏霜《满岛光未眠》、房慧真《草莓与灰烬》、陈柏煜《科学家》、张亦绚《情感百物》等都是让我这种偏食读者也非常喜爱的杰出表演。林楷伦《伪鱼贩指南》、林彻俐《附神》则借由家人或自身独特职业经验素材作为依靠,让抒情有其对应的基础。


在主席刘克襄老师带领之下,评审过程十分流畅,评审优先针对自己支持的作品进行发言。相比无论好恶都必须发言的规则,总体的发言次数差距数倍。但即便如此,诸位评审还是乐于主动回应解释自己不支持某些作品的具体理由。是非常愉快的评审体验。



2022台湾文学金典奖入围书展:https://hyread.cc/TLA2022

【相关文章】
赖香吟《白色画像》荣获2022金典年度大奖
致敬与致谢:2022金典奖决审观察
大珠小珠在玉盘,琤琮作响:2022金典奖决审观察
与文学协商:2022金典奖复审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