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赖香吟《白色画像》荣获2022金典年度大奖

发表时间:2022-11-13 点阅:747
Responsive image

文学书最强竞技场,台湾文学奖「金典奖」得主揭晓!今年吸引203部作品参赛,经复审及决审的二轮激辩,选出7部金典奖、1部百万奖金的「金典奖年度大奖」及3部蓓蕾奖,大奖得主为赖香吟《白色画像》。
 
金典年度大奖

《白色画像》赖香吟
得奖感言:十年前,我曾以《其后》获颁这个奖,那是一本跌倒之后再出发的作品,能被肯定是莫大的鼓励。其后,我抱着赶路的心情,尽力把想写、应写的作品写出来,来到《白色画像》,有终于爬过山头的感觉。从《其后》到《白色画像》,面貌看似不同,但之于我是在同一座山里。年少时我常疑惑:写,是为自我内心而写?为他者境遇而写?或为时代变化而写?现在我渐渐这样想:这不是单选题,相互冲突亦是常有的事,文学对写作之人的测试正是如何领教冲突,从而通透摸出自己的路径,以字重述经验,以字重建世界。重看十年前的得奖感言,我竟写着:「找到自己的同时,常常,我们也找到了与他人沟通的方法」。想来,《白色画像》可能靠著这点信念,才能走过崎岖的山路。十年一瞬,写作能有几个十年,我希望自己没有辜负这个奖。感谢文学馆,感谢评审,感谢读者。

决审短评:〈清治先生〉写的,是对价值信仰的抉择身不由己的时代,以及流转其中,却又无可奈何的人物群像。〈文惠女士〉的女主人公之眼,映照出的时代更迭,是日本与台湾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兴衰、起落。〈凯西小姐〉中从故乡出走,滞留巴黎与布柏林的知识分子,则在地球的另一端,远眺故土如何从戒严走向民主化的道程。作者细致地置入各种语言,成功营造日治期、战后到现代台湾的多语氛围,唤醒历史记忆。依人物身分与关系亲疏切换的语境,让人物的血肉与各个时空宛如触手可及。作者在后记叩问:在那个政治苍白的时期,知觉、作为有限,平庸一生的人物是否值得写,能否写。《白色画像》给出的,是不证自明的答案:我们要他/她,他/她就来了。决审委员/吴佩珍


  得奖感言:《八尺门的辩护人》是我人生中一段意外旅程。仅在两年半以前,我从未想过文学,也不奢望文学适应我的尝试。我只知道什么可以感动自己,并以之作为创作时最重要的依托(也将是唯一)。关于这点我绝对不输任何人。回顾写作的日子,支撑自己往下走的最大动力,是故事里的人物。自他们出现,我没有一时半刻不感到焦虑。他们每天向我索讨,每夜在我梦里徘徊。即便故事走到尽头,他们的人生似乎还在某处持续生长。我创造这个宇宙,他们却反过来改变我的生命。我经常回头搜寻当初彼此相逢的线索,但最终竟只剩下神祕。我接下来唯一能做的,便是持续在他们内心深处大喊:不因恐惧退却,不为欲望道歉;信仰必经怀疑,反抗即是自由。然后我就继续写下去,直到所有的张正煦挣脱悲剧,所有的佟宝驹不再逃避;直到所有的陈新获得崭新结局,所有的Leena骄傲地赢得自由;直到司法不让偏见有机可趁,法律不再只是特权;直到众人开始感受体会,而我的宇宙不再特别。

决审短评:远洋渔船阿美族船长一家三口遭印尼籍渔工杀害。出身基隆八尺门聚落的阿美族公设辩护人、来自法律世家的法院替代役、为家计中断学业来台担任看护的印尼籍通译,合力拨开环绕命案的重重疑云。其间,废死、移工、劳权、族群、语言、文化、司法制度、远洋渔业、政商利益、政治角力、民意操弄等议题喷涌而出。所得者与其说是真相与正义,不如说是各种权力交错所形成的喧嚣。然而,震耳欲聋与静默无声并存。众声喧哗中,总有些声音特别响亮,另外一些压抑而低微。或许,《八尺门的辩护人》能让这些低微的声音,终究被听见。决审委员/李依倩
得奖感言:自己何尝不是一个幸运的人。最初走进山中那一刻起就感受到冷杉树散发温柔的气息,体验到多元文化展现的土地根性,每一回与野生动物四目相接,从兽的鼻息嗅到人与野性仍藕断丝连。感谢孕育我的拉库拉库溪,起先我是一个心向冒险的登山客,当走进布农的山之后,在Tama的带领,我学会走路,学会观察自然的讯息,重新看待人与山的关系,把自己放进山的流动之中,看见森林的每一个生命彼此共振。自然引领我成为一位书写者。书写带给我的乐趣在于把复杂的森林网络具现化,而我也再次从中感受到森林带给我无境的惊喜。我是一位生态保育工作者,写作作为桥梁让我成为转译者,透过文字让山林、原住民文化与生物多样性能够被更多现代人所接受。我深深感谢读者的支持,文字带来共鸣,产生理解,让现代人再次与自然产生连结,再一次轻闻自然带来的芬芳,转换视角关心台湾的多元文化,同时深深思考土地与人的关系。让我们好好呼吸,好好生活。Mihumisang,Uninang.

决审短评:会呼吸的自然,有礼貌的山林。郭彦仁(郭熊)《走进布农的山》的初试啼声之作,全书展现出丰沛的生命力,不只来自于他往返行走森林、古道、溪流、幽径⋯⋯的深思与慧见,也来自于他身处其间与雄鹰、水鹿、百步蛇、黑熊⋯⋯的错身与重逢,更有他与布农族人「真正的相遇」。作为一位野生动物的研究者,作者的专业为读者展开了「会呼吸的自然」,当加上了布农族人世代传袭的山林智慧,则深深提醒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和谐、尊重、容忍与善意,是有礼貌的自然予人的无言之教,人不会不知道,只是在人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忘记了!决审委员/董恕明


  得奖感言:得获台湾文学馆颁发的文学奖,意义重大。每回受邀至台湾文学馆演讲,总是助我汇整当前阶段的创作方法与文学理解。场馆所在的台南市又是我的文学与音乐启蒙地,回去分享想法,同时亦是人生里程的测度。这本书之能出版,首要感谢春山出版社的庄端琳与庄舒晴,与他们的讨论过程中,文稿得以归集、就位。万向欣的对话性书封设计,让文字的灵魂得以吐气。春山出版贴切安排独立书店巡回演讲,使我有机会认识各地的第一线阅读推广者,并向他们致敬。也要感谢民谣研究者宁二的催促与媒体安排,使我能以三年的时间,系统而密集地探究音乐、文学、地方性、族群、性别、劳动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多重关系。当然,最要感谢歌手林生祥。若无与他之间的长期词曲合作,使我的作品能在他的近百首歌声中出版,这些探索顶多是文献式或理论性的爬梳,而无缘与我的生命、文学及社会历程对话。(本书同时获得金典奖)

决审短评:这是难得一见的以创作生命为主轴的自我纪录。钟永丰从自己年少的客家庄岁生活、汲取养分的摸索岁月、寄身公门的时光,一五一十地交代自己的创作理念与重要作品的发想过程。这也像是一本经历工业化离农离土游子的生命和行动的纪录片。钟永丰用从客庄里劳动长辈口里借来的语言、食材、生命观,描绘那些在他离乡就读工作之际,曾赋予他不迷失力量的家乡风土;读者像是跟着不同年纪的钟永丰,走过七0年代直迄今日,透过他的音乐启蒙历程,理解当时国内外的音乐如何彼此回荡和牵引;他与生祥乐团是如何彼此激励,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唱过一场又一场,用音乐掀起长达数年的反水库和反石化运动。钟永丰的书写强烈散发著与人与土地的生命碰撞,除了丰富的故事,也具有议题的深度考察、多层次的分析。文字里有气味有音律,给读者极大的阅读乐趣。决审委员/李雪莉


 
金典奖
 
《女儿》零雨
得奖感言:人间味 零雨。《女儿》这本诗集,以〈东海岸〉一诗作为序诗,展开生命的图景,抒写生命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其中有人物,有叙事,宛如小说一般,跳脱了过去诗创作的侷限。主题诗〈女儿〉是一组组诗,共有10首。〈我和Z〉也是组诗,共28首,〈看画〉也是组诗,共8首。可以说,这本诗集延续了过去我对组诗抒写的集中呈现。我的生命与诗,总是相互叠合与映衬;显露或隐藏,都在如蛛网的笔划之中。蜘蛛之丝,即是生命之诗。蜘蛛的勤奋,就是生命的勤奋,就是诗的勤奋。在此,我愿意说:诗是生命的勋章,诗是生命最精萃的礼物。生命存在一日,就做一日的诗人。这几年,我的抒写偏好人间味。就像蜘蛛在天地间结网,风吹雨打,或晴天丽日,只有结网者深知其中况味。天地有多大,蛛网就有多大。我喜欢这种结网于天地的人间味。

决审短评:面对《女儿》这本诗集,我必须郑重地向作者说声谢谢。谢谢零雨不断挖掘自己的诗心,用行动证明现代诗不只是语无伦次的壮丽而已(这是多么好的示范)。谢谢零雨提供一种心灵秩序,这种秩序叫做「纯真与技艺的关系」。这本诗集里,「女儿」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用以承载失去与珍惜的眼泪。我一直认为,最复杂的情绪应该用最日常的语言来显露,最深刻的哀伤应该用最简单素朴的语言来写。极简与留白,是《女儿》最动人的地方。零雨说出来的部分何其有限,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却是逼近无限,正是因为这份有限的引领,我看见诗与心的无限(可以说像极了永恒吗?)。生命的难题迎面扑来,诗让我们看见自由的可能。零雨把自由用得恰到好处,低调奢华,沉静大器。决审委员/凌性杰

  得奖感言:一直觉得,小说家若想对这个世界发声,最好的方式就是透过小说本身。我也相信,小说应写唯有小说才能表现的东西,不必迎合其他手法或谋求改编。我还执著地认为,小说家的职责是观察、思考和提出问题,不一定非得要填上答案。《地铁站》写的就是我关心和观察许久的事,里面有很多人的死亡,但我思考的却是生命的意义以及该如何好好活下去的问题。必须坦承,我没有提供解答,因为直到故事结束,我都还没想到能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地铁站》出版不到一个月,一个意外事件让我暂停宣传活动,上天似乎要我继续思考,强迫我在短短几个月领悟许多没能来得及写进小说的事。其中一个强烈感触是:喜欢而且能安定写作,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谢谢我的家人,他们承担了许多责任,才让我能放心写作。谢谢木马文化社长陈蕙慧和总编辑陈琼如,愿意出版并精心编辑这本没有答案的小说。感谢已故的李永平老师,他说「小说一定要有form,否则就只是一个story」,这句话我永远铭记在心。

决审短评:这本小说以地铁站为主要场景,主角人物叶育安是交通运输公司主任,处理跳轨自杀事件是他的业务范围,他的工作、家庭生活同时出现难题……。何致和将中年男人心境描写得非常细腻,透过交通运输工具连结时代脉动、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透过捷运系统让生命彼此交会,呈现各式各样的流动。因为有了流动感,加上多重的叙述腔调、变换的叙述视角,使得这篇小说很有层次也很耐看。在小说里,何致和以类似「跟拍到你家」的镜头交代现象,不评价、不妄加议论,温柔体贴地理解自杀者,理解每一个受伤的灵魂,并且一再追问活着的理由。捷运列车这种现代运输工具,满载个别的存在焦虑,然而它又是出发与回返的凭借。书中最迷人之处,乃在于看似冷静旁观的叙述,其实含藏「试着理解」的深情。决审委员/凌性杰


  得奖感言:得奖了,开心,耶!得金典奖固然高兴,但是得奖并不会延后我的截稿日,所以我要快快写完得奖感言,然后继续赶稿。在读这篇得奖感言的你也不用期待我之后会写出什么立意深远、具高度文学价值的东西,每一本书的际遇都是独立机率,下一次我写出来的作品会让你质疑「这个人类以前真的得过金典奖吗?!写这什么烂东西。」也说不定。现在的我还没有办法很笃定地说「文学是什么」或「文学不是什么」,更多时候我在想:「文学或许是○○╳╳」,因为不太知道,所以好像什么都可以试试看。尝试的过程很有趣,我乐在其中。大学四年的我无知无畏,写出收录于《那一天我们跟在鸡屁股后面寻路》的诸多故事,谢谢大家对它的喜爱与丰富诠释,它是个幸运的孩子,我也是。以前上戏剧课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艺术有权要求妳牺牲自己」,今后我会在此前提下继续努力。谢谢一路上以各种方式支持我写作的家人、朋友、学长姐、老师、文学前辈、评审、出版社与腐腐小伙伴。感谢BL。感谢读者。

决审短评:以民俗信仰、女性、跨性别、同志等主题,在台湾南部与乡间舞台开展的9篇短篇小说,乍读之下,传来「乡土文学」熟悉的共振感,但故事铺陈与技法却超越此文类约定俗成的框架。何玟珒笔下台湾乡土的事与物,既不悲情也不沉重,其中人物更不控诉,而是以黑色幽默的笔调与简洁、自制的文字,娓娓道来一桩桩、一件件荒诞、怪奇的故事。即使如此,读者仍可感受作者以温暖的视线凝视这离经、荒唐的世界,乃至身处其中、身不由己的作中人物。这位八年级生作者写出既有文类的新高度,让人预感1930年代便在台湾文坛现身的传统文类或许即将越过另一个山头。决审委员/吴佩珍


  得奖感言:为什么要写?有的作者对文学充满热情,不写会死。我不是,我是感觉到,如果我不写,王信福就会死。「不写会死」的死是副词,表明热情的程度;王信福的死,却是鲜血流尽那样的,毫不含糊的死。因此我用文字与死刑战斗,我的敌人巨大而强悍,逻辑很弱但是气焰很盛,我却只有文字这么脆弱的武器。也许「战斗」只是我的幻想,也许我在卷证里钻进钻出,只是蚊子叮牛角罢了,是我自己在嗡嗡作响;大部分时候我都这么觉得。剩下的时候觉得,如果我可以更这样一点和更那样一点,再改掉一两个疏懒的坏习惯,或许可以奇袭突围;于是一切的不能与未成,都归责于自己。写《流氓王信福》感觉比以前艰困,如今得到一点提醒:也许某个偶然的时刻、在某个偶然的角度,它值得宽容的祝福。

决审短评:张娟芬的纪实文学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放大的心境」,《流氓王信福》不只切入冤案,更扩增实境地带读者回到戒严体制里,让读者知道,台湾司法曾有一段时空,轻易把底层的人检肃在流氓制度之下,至今仍难平反。张娟芬地毯式地还原1990年船长卡拉OK歌唱俱乐部的枪击案现场,透过精读死刑判决以及深度的访谈,放大了细节,让读者得以看到当时检警司法体系里的隧道视野和不义体制。近年张娟芬持续挖掘相关题材,带着使命感用心调查与写作,深耕这僻冷的领域并希望引起更多读者关注,让读者有机会跟着她的步伐理解庞杂的法律、繁复的司法,是如何对每个小写的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因为张娟芬的努力,这些原本要被埋葬的视角和真相,得以出土,照见阳光。决审委员/李雪莉


  得奖感言:从小从永靖仰望员林,那就是我的纽约。一直幻想写一本员林小说,苦寻路径,写不出来。有天去找记忆中的员林国际大戏院,发现整栋建筑已经消失,如今是加油站。不久我回到柏林,在柏林国际大戏院看了一场电影,散场走进夜柏林,却觉得我身在员林。两城在我脑里背贴背,消失的记忆的繁华的颓丧的,这本员林小说终于顺利完稿。谢谢评审,谢谢镜文学,谢谢编辑大人。这本小说写给员林,希望得奖能让更多员林人知晓这本小说。也写给邱妙津。她是永靖国小的学姊,她从来没写过永靖或者员林。我猜想,如果她还在,或许,已经动笔写了原乡。

决审短评:小说作者也许是社会里承受最高压力的人,他的工作耗费体力,也十分会杀死脑细胞,因为四面八方都是和他一样的「小说作者」,在网路年代里,哪里有一本好看的、刺痛到人们左心房新痛点的小说,马上就会被翻译出来,抢夺你有限的粉丝。小说作者既要在生活里搏战(村上春树与史蒂芬.金都各只有一个),还要在其中抽取出故事素材,边写还要边不安于景仰作家与同侪的「影响的焦虑」,也许直要到他年纪老了,才能创作出一本轻松好读有况味的小说。或者,像陈思宏一样,用两个以上对张的生活世界,摆脱掉纯粹的写实主义技法,说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表面上投掷一些金光和脂粉,创造反讽与惊奇,但暗地里,埋伏著隐而未显——人们总是强忍着要去遗忘——的人间伤痛。于是,员林和柏林,这两个带着谐音却天差地远的作者家乡地,以及大姐、母亲与小弟三种命运的虚构纠葛体,便有了戏剧化的空间。大结局中的魔幻写实情节,让人瞠目结舌,这是一记回马枪,小说作者要你放轻松,提醒你这毕竟只是故事而已,但读者会发觉身边现实已一一位移,不复既往。重点是:作者写得无比轻松,他年纪轻轻,已是一个老到的说故事人。决审委员/詹伟雄


  得奖感言:没想到会得奖。惊讶,不习惯,到底舞蹈是我过去四十多年的正业,写作只是偶而为之。缺乏日日练笔,我写得很慢,总是翻来覆去的改,书都出版几个月了,觉得还没改好。时报出版社社长赵政岷锲而不舍地邀我出书。主编曾文娟把《激流与倒影》当作自己的孩子,逼我交稿,包容我出尔反尔时时变心,跟我仔细讨论细节,在每一页都留下她美丽的指纹。林秦华用美好的创意编排图文,让人觉得每一页都必须慎重阅读。胡金伦总主编和他的团队——秉修、彦廷和玉笈,花费许多力气,助成本书的出版与销售。我深深感激。因为这本书,匆忙渡日的我被逼着坐下来检视我走过的大半生,回顾影响、支持我舞蹈志业的亲长、朋友以及ㄧ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在七十五岁时。希望得奖能让更多人读到这本书,让书中可敬可爱的人物被认识,被记得,让他们的精神继续在社会发散。

决审短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奎兹谈论「说故事」时,曾如此这么说:生命不是人曾活过的岁月,而是那些由人所记得的事以及如何记取的方法,有朝一日能用来详述成故事。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的散文集《激流与倒影》,是他卸任云门艺术总监后,整理四十六年云门岁月前后人生,所重述出的二十五则故事,这些文字真挚动人,可说篇篇逼人落泪,而记述之所以有如此魅力,确如马奎兹所言,来自林怀民所记得的事以及他记忆它们的方法。书中所记像的玛莎.葛兰姆、碧娜.鲍许与模斯.康宁汉,率皆现代舞历史中开创型的飞跃人物,也是云门的启蒙者,作者描写他们作品中惊心动魄的一面,也详细记录了近身观察的生活痕迹,如何点点滴滴组合成不凡视野与心智,已具半本艺术史的气势。几乎所有的故事,都隐隐然以市井小民、寻常百姓的素朴价值为基本关怀,无论人物是写母亲、大师、朋友与伙伴,地方是写池上、柏林、瓦拉纳西或兵马倥偬的俄罗斯与乔治亚,这些由下而上的取镜,让故事同样具备了半本社会史的张力。当然,论成书结构,《激流与倒影》不是有备而来的回忆录,但它具备着比大多数回忆录更高的阅读兴味,则是殆无疑义。决审委员/詹伟雄

11月起还将展开多场金典小时光系列讲座,邀请金典奖得主与读者面对面、分享创作心路历程,资讯可于「台湾文学奖Online2022」粉丝专页台湾文学奖官网查询。



2022台湾文学金典奖入围书展:https://hyread.cc/TLA2022

【相关文章】
致敬与致谢:2022金典奖决审观察
大珠小珠在玉盘,琤琮作响:2022金典奖决审观察
耐心与耐心的等价交换:2022金典奖复审观察
与文学协商:2022金典奖复审观察